posts | comments | archives | links | create | song
(reminder: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 probably.)

怪癖

  • 溯洄從之

  • wilson shum, LY, kyushu三位泊友先後點中了. 我這有拖無久的債也當還了. 看大家說說自己的怪癖固然是有趣, 但我看最有趣的, 是大家說出怪癖前的那段開場白. 至於我, 開門見山, 單刀直入:

    1. 原來我不自覺喜歡訓人, 真失敗. 子曰: `人之患, 在好為人師'. 又一例證.
    2. 喜歡學人家的語氣說話. 你一定猜到, 我跟TUTOR怎樣整天學 科先生 的口吻插科打渾取樂.
    3. 辣能開胃. 吃滑蛋牛肉飯要加辣. 吃所謂魚翅也要加辣(重點在所謂). 吃麵當然更要加辣, 但辣油一定要以醋勻和, 才滋味.
    4. 上課喜歡坐在前排第一個位, 正對著老師, 就算他悶到打瞌睡, 也要死撐著不走開. 縱使真的釣魚了, 也死撐著不走開.
    5. 一動腦筋就要大量喝水.

    (額外加料)
    6. 不穿牛仔褲, 嫌粗糙. 你看我的肌膚多嬾滑, 足以賣廣告呢.

    thank you.

    全市疏散

  • 溯洄從之

  • Mandatory evacuation declared in New Orleans, US

    從阿啟處(2005-08-29)得知, 美國新奧爾良險遭橫禍, 市長曾下令全城疏散. 試想如果今天曾特首忽然緊急通告全港市民, 因颶風吹襲, 全港將有遭大水沒頂之可能, 呼籲全港市民馬上撤退到深圳. 試想那情景? 那規模?

    和雋彥寫卞之琳斷章

  • 溯洄從之

  • 雋彥寫.寫雋彥 提到:
    斷章 ——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我總覺得這道詩有種淡淡的哀愁, 一廂情願的傷感. 要是你夢寐以求作他夢中人, 到你以為夢想成真的確出現於他夢中, 到頭來原來你只是裝飾了他的夢. 裝飾了他的夢, 何其痛.

    節目後的樹洞 (囈語)

  • 溯洄從之

  • 跟五樓先生做完節目. 覺得很快樂, 也很好玩, 雖然我說得一塌胡塗. 但在五樓先生身旁聽他侃侃而談, 頭頭是道, 簡直不想說話了, 樂得叨陪末座, 只想細聽. 看著鐘對著咪說話, 令我欲言又止, 進退失據, 結果嘛, 大有當年考試時候腦中一片空白的感覺. 當然, 功夫不到家, 自然是經不起考驗. 一開口幾位主持對著我顰眉, 心知不妙. 然後, 開始胡言亂語, 一提籍貫, 馬上知道中招了. 不過, 各位主持爽朗又懂說話, 而且時間實過得太快, 我連尷尬也來不及, 節目就結束了. 所以理智上知道自已一塌胡塗, 但感覺卻是輕鬆愉快, 十分好玩. 得謝謝各位主持.

    其實我最想說的反而沒有在節目中談到. 那就是歷史研究的獨特之處在哪裡. 歷史研究離不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那麼它跟這些學科有甚麼分別呢? 我的體會是, 歷史這門功夫, 最獨特的不在於它研究的對象是過去的事, 而在資料來源(材料). 社會學研究怎樣得到資料? 問卷調查是一個社會學取得資料的重要手法. 可是歷史研究, 問卷調查做不到.


    節目後, 五樓先生提醒我, 籍貫和路引(通行證)有關. 他點中了題. 我們現在還強調自己的籍貫, 其實是明清以來國家對民間社會控制遺下的產物. 所謂籍貫, 說穿了就是你在某地交稅. 有藉貫表示你有登記, 是國家的國民. 沒有籍貫表示你不是國民, 沒有土地的擁有權/定居權, 也不可以考科舉(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公務員資格試). 甚麼人沒有籍貫? 蜑家人就沒有. 那並不表示他們不在某處定居. 只是政府不承認他們作為正常的國民. 為甚麼不承認他們? 因為他們`居無定所'(特別是收稅的時候), 沒法子有效地向他們收稅.

    要評價一個政府的管治能力, 最主要得看它收稅的能力. 正如黑社會能否收到砣地費正表示它對該地的控制能力. 政府收稅, 方法不外乎三種: 一是靠登記, 二是靠關卡, 第三種比較幾微, 是透過使貨幣貶值 (這當然先得有良好運作的法定貨幣制度才行, 那是十分近代的事).

    古代歌謠所謂帝力於我何哉. 山高皇帝遠, 是現代政府出現以前的事. 我們生活在香港其實沒有 `帝力於我何哉' 這回事. 政府對我們控制其實十分嚴密. 你想想自己交稅的時候就知道了. 一個綠信封寄來, 你就乖乖地自己把稅單填好, 乖乖地把自己的資料交給政府. 然後政府另一個綠信封寄來, 你就乖乖地繳上稅款, 不論你身在香港何方, 你斷不會想以為搬了屋政府就沒奈何. 這種事, 在明清時代簡直是痴人說夢. 那個時代政府的管治能力, 其實比想像中低得多. 政府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 去追蹤每個人的動向. 政府的辦法是透過宗族制度. 政府鼓勵宗族的產生和維持, 宗族是控產集團, 好像一間公司, 一個法人, 集體地擁有土地. 為了取得土地的合法擁有權, 宗族就不得不向政府登記 (最少要登記一部分土地). 而每個人又會因為要取得土地承繼權/使用權而向宗族登記.

    明清時代的行政制度, 縣是基本的地方行政單位. 再往下就是地方的民間組織(例如宗族). 每個縣就是一個獨立的財政單位, 分開計賬. 要是甲縣的人大量遷移到乙縣, 甲縣政府就會發生財政困難. 就算人口只在同一縣裡遷移, 政府要保持登記準確(盡量), 也非得阻止平民自由流動不可. 方法就是通行證(路引)制度.

    籍貫其實反映了政府對民間社會的控制. 這種控制當然不是單靠皇帝一道聖旨就達成. 那是明清政府花了數百年, 用盡各種辦法把權力/影響力滲透進民間, 才能建立起來的. 香港自1841年割讓給英國, 至今一百六十多年了, 籍貫這個觀念居然還留在我們的學生手冊中, 實在令人詫異, 明清政府以那些方法對民間社會的滲透, 到底有多深遠 (比特務組織還要厲害得多).

    明白到這一點, 我這個讀歷史的學生, 震憾非常.

    Paul's mission (翻譯練習)


    E P Sanders. Paul: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UP, 2001)

    Chapter 1 - Paul's mission

    Early in the sixth decade of the Common Era, Paul, an itinerant missionary of the Christian movement, was in Corinth, mapping out his own contribution to what he saw as the last stage of God's plan for humanity. He looked simultaneously east and west. He wanted to press on to Spain, to preach the gospel where it had not yet been preached, but first he had a crucial mission to fulfil to the East: he was to take an offering from his Gentile churches, as well as representative Gentile converts, to Jerusalem (Rom. 15: 23–9; for the travelling companions, see 2 Cor. 8: 16–24). While preparing for his journey, and waiting for his ship, he wrote ahead to a way-station en route to Spain: the church at Rome. He intended to prepare them for his arrival by sharing with them his message, and he also asked for their support – both their prayers that his trip to Jerusalem would be successful and aid, probably monetary, for the trip to Spain (Rom. 1: 11–15; 15: 24; 15: 30f.).



    第一章 保羅的任務

    早在公元一世紀六零年代初,基督教運動的遊方傳教士保羅,正計劃怎樣貢獻自己,為他視為上帝對人類計劃的最後階段奔走努力。保羅當時身處希臘的哥林多城,他的眼光兼顧東西:向西,他一心要遠赴福音未達的西班牙傳教,可是向東,保羅卻有更要緊的任務在身。他要充當外族皈依者的代表,把外族教會的獻儀送到耶路撒冷(羅 15: 23--9;關於同行者的資料,見林後 8: 16--24)。保羅一面收拾行裝,等候上船,一面修書一道,寄給日後西班牙之行的中途站--羅馬教會。保羅寫這封信,一來是跟羅馬教會先通聲氣,表明自己打算日後造訪,二來是請他們支持自己的工作:為他耶路撒冷之行成功而祈禱,為他西班牙之旅而慷慨援手(所謂援手很可能指金錢支助)(羅 1: 11–15; 15: 24; 15: 30f.)。

    歷史迷501講《百年香港》

  • 溯洄從之

  • 話劇 A Man for All SeasonsRobert Bolt 的作品, 後來改編為電影, 叫日月精忠/良相佐國.

    故事說 Richard Rich 出賣了朋友 Thomas More 之後, 良心過意不去, 到酒吧去喝悶酒. 酒吧老闆安慰他: `這麼痛苦, 第一次出賣朋友吧? 多出賣幾次就會慣的了'.

    言歸正傳, 本週擺人上檯重點推介:

    香港電台網上節目《虛擬城市
    2005-08-26 (星期五 HKT 20:00-21:00)
    ......
    暑期增值系列最後一集《百年香港》請來RoundTable的「博士」,與大家分享他們早前舉辦「上海街老店遊蹤」活動的有趣經驗,又有網誌(Blog)界歷史迷501先生等作嘉賓,真人實證歷史如此多fun。


    唉, 我沒有慣蒲的酒吧怎辦? 哎丫酒吧女郎 zz, 你有甚麼好介紹啊?

    時近盂蘭

  • 溯洄從之

  • 時近盂蘭, 熊一豆姑娘談鬼, 我也來和一和.

    我覺得盂蘭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鬼有好壞, 這是西方的觀念. 中國人的鬼, 沒有好鬼壞鬼, 只有有主無主, 所謂無主, 就是無主孤魂的無主. `主' 就是歸宿, 有地方安身, 就是有主, 沒有地方安身, 就是無主. 那地方, 石頭也好, 木頭(即神主牌)也好, 臭皮囊也好.

    一個人死了, 魂魄就離開身體. 從可見變成不可見, 那就是失了`主'. 倒過來說也無不可: 魂魄有體就是人, 魂魄沒有了身體, 就是鬼魂. 中國人的觀念中, 人死了變成鬼, 並不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 而是正正在當地生活. 魂魄離開的只是身體, 而非世界, 所以他還在那裡生活, 只是由看得見變成看不見. 其實, 不僅是人與鬼生活在一處, 人與神也生活在一處. 一條村裡, 有人有神有鬼,甚麼也一起生活. 你的祖先其實沒有離開過, 跟子孫一直在一起, 除非是客死異鄉.

    中國人社會最重要的是相安無事, 大家安居樂業. 可見的人, 我們曉得如何相處. 不可見的鬼, 我們不曉得如何相處. 比方說, 有人結婚, 我們要做人情. 人情有公價. 你如果是那個社會中的人, 你自然曉得公價是多少. 你不是那個社會的人, 你就不知道應該做多少人情. 沒有做人情, 或者做的人情太少, 不合乎公價. 就是失禮. 失禮, 就是不曉得與人相處, 就會得罪人, 就會惹麻煩. 可見的人的社會, 有套規矩, 所謂禮. 我們是社會中的人, 自小在這個可見的人的社會中生活, 自然曉得這個禮, 曉得如何與人相處 (至小理論上曉得如何與人相處). 可是對看不見的鬼, 我們不知道規矩, 不知甚麼時候會得罪了他們. 比方講在郊野小便, 不小心射到他們, 其實你小心也沒用, 因為根本看不見, 無從小心. 得罪了看不見的人, 你還懂怎樣賠罪, 比方你向著那人作一個揖, 說句對不起. 可是得罪了看不見的鬼就麻煩, 一來你不知道怎樣做才合那個社會的禮, 二來你就是要向他作揖鞠躬賠罪, 也不知向哪個方向鞠躬. 更何況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得罪了他, 等你知道的時候, 也許早已惹上麻煩了.

    因此解決辦法, 就是替鬼魂尋個主, 身體沒有了, 就替鬼魂/元神安排一塊木牌(神-主-牌)也好 , 一幅畫也好, 一塊石也好, 一個盅也好, 一尊像也好, 讓他(元神)可以安頓於其中. 鬼不再是不可見, 正如有了身體一樣, 變成有主. 你知道他在甚麼地方, 也可以用這個社會的禮和他相處了. 你要明白, 人鬼神並不是活在三個世界, 而是活在同一個世界, 甚至是同一個社會中. 所以盂蘭有燒衣也有派米.

    可是, 不是人人都有後人, 沒有後人, 就沒有人替先人安排一個主可以讓他安頓, 變成無主孤魂. 你馬上明白為甚麼麼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事實上有很多人死後, 因為種種原因都沒有安頓, 正如許多人生前因為種種原因生活無法安頓. 因此有各種行動/儀式出現, 來周濟/安撫這些在你左右生活的無主孤魂和無處安身的人. 明白到這一點, 你馬上明白盂蘭祭幽, 是變相的東華三院賑災大行動.

    那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不是嗎?

    encounter


    今天是很值得記念的一天. 因為從今以後, 我寫泊落的心境不免略有不同.

    在去年七月, 從看泊變成寫泊. 主要是因為許久沒有寫東西, 一來因讀書, 功課動輒幾千字, 實屬苦差. 所以想借寫泊, 練練寫作. 二來也覺得閃過腦海的念頭, 無論如何古怪稀奇還是平平無奇, 是好是歹, 稍縱即逝, 始終可惜. 於是開了個泊落, 自己寫給自己看.

    第二次心境變化, 在sidekick百日紀念, 第一次留言, 公開了泊址, 心理上正式`試圖'加入blog community.

    第三次心境變化, 是在hkbloggers登記blogcast之日. 如此一來, 一舉一動, 都公諸於世. 虛榮作祟, 加上出了真名, 寫東西不免有些顧忌. 設了site meter以後, 心境更複雜, 有些拿不定此泊到底是對鏡自照的囈語, 還是向他人發表的園地.

    這兩三天因緣際會,跟 `心儀' 已久的幾位泊落人見了面, 可以預期心境將會發生第四次變化. 因為網中人無論多實在, 總有點神秘, 換一個網名, 馬上又是一條好漢. 可是一見面就像現了形. 坦白說, 摸到心底處, 此後無論如何故作蕭洒, 對自己敬重的人, 總難免會注意自己在他們心目中的評價或者無評價. (所以當日MISS LEE死口不認自己是某某人, 自有道理.)

    其實, 這些心境變化過程是個人進入社群的心理歷程. 我只是用顯微鏡, 放大這微妙的變化而已.

    而我, 決心以後將繼續修鍊大隱隱於市, 抱定寫給自己看的宗旨, 囈語殘句抒情議論, 我亦自在寫, 君亦自在讀. 自在留言自在覆. 善哉善哉.

    btw, 這兩三天所見者誰?

    虛擬城市《暑期增值》:

    *幽默講故佬 (501) ---前額濶大, 聰明絕頂之相, 一如其幼年照片所示.
    *爵閣部堂 (香港仔公國) ---面對一群姐姐, 無怪乎他綽號阿伯.

    「出版DIY」 - 博客與網上媒體:

    *龍頭小姐 (小踢) ---喜歡蝦餃和牛肉球的同道中人. 眼快手快得使我不得不認自己是呆子.
    *紅豆姑娘 (熊一豆) ---其人與其泊名, 合拍得天衣無縫. 跟他原來是大學同學, 世界真細小. 有同學文筆如此, 識見如此, 真是叨光不少.
    *肥 (肥力) 兄---應該是慧玲和嚴小姐的師兄弟吧.
    *義務技術支援 (思存) ---標準文化人樣, 戰前文藝青年feel.
    *hompy小哥 (細仔) ---跟其相片一樣, 英得不得了. 單單幾句話, 使我自覺OUT了二代.他跟龍頭小姐的對話我實在搭不上咀, 但我一旁靜聽, 卻也樂趣無窮. 在座還有跟我閒坐一旁的Jane (可惜我英文不好, 讀來讀去也是J).

    是為記.

    水龍頭告示


    香港國際機場洗手間水龍頭上的告示, 英文是

    No touch required


    中文是甚麼呢?

    請勿觸摸水龍頭


    怎麼 `無需觸摸' 竟變成 `請勿觸摸' ? 難道如有損壞, 照價賠償? 可惜無相為證.

    希望 3

  • 溯洄從之

  • Wilson Shum ` 知識分子的責任':

    有兩個人在森林裡踫上一隻獅子。
    甲大喊:「獅子呀!快逃!」拔腿就跑。
    乙則說:「沒用了,你怎可能跑得比獅子快?!」
    已經跑到老遠的甲說:「不需要跑得比獅子快的,跑得比你快就夠了!」
    只要努力不當最差的一個,就可以了。也許自私,卻不失為現實的生存之道。


    社會今天大部分的勵志宣傳, 其實都跟這個比喻所說一回事.

    (早點發現這個比喻, 就不用了我搜索枯腸了.)

    崑曲


    《玉簪記·琴挑》的那支《懶畫眉》:``月明雲淡露華濃,欹枕愁聽四壁蛩,傷秋宋玉賦西風。落葉驚殘夢,閒步芳塵數落紅。''


    拾畫
    [好事近] 則見風月暗消磨, 畫牆西正南側左. 蒼苔滑擦, 倚逗著斷垣低垛.......

    cciv 石小梅做手示範
    蒼苔滑擦
    1:19:48-1:23:00

    叫畫
    1:23:00-


    延伸:
    * 城大中國文化中心網站 崑曲講座

    恆冰室與玻璃箱

  • 溯洄從之

  • 熊一豆 `短打有三':

    我讀書年代的中大,還有研宿canteen。老闆來自北方,賣餃子、麵條等,小吃有五香花生米、茶葉蛋。高而寬的廳堂,一面牆的窗戶大開,向海,加上吊扇,通風涼快;吃一碗熱麵,呼嚕呼嚕,額角即使不免滲汗,卻也不見得就要悶熱至死。(我不記得夏天時那裏開不開冷氣)。此canteen據聞已成歷史。近年回中大,大開眼界倒是snack bar旁的玻璃房,不失為低處不勝寒。來來來,讓我們都來作溫(冰)室裏的小花花。


    當年回中大, 第一次發現snack bar變成了玻璃箱, 哭笑不得. 後來有一天, 居然在本部圖書館前, 看見玻璃旋轉門. 真是欲哭無淚. 簡直有淪陷於野蠻人之手的感覺.

    固然, 人人都知道樸素踏實艱苦拓荒早已變成歷史想象. 只是料不到中大居然連這種用來孤芳自賞的形像老本都丟掉.....難道是正如中國傳統智慧所謂, 越窮越充濶? 看來中大真是很貧了------經費上和精神上.

    spam 終於湧進來了


    莫問喪鐘為誰響
    喪鐘原是為君敲

    spam來了!

    基本軟件

  • 溯洄從之

  • 最近換機, 需重新設置架部, 辛苦一場, 四出尋回工具. 還是做個紀錄為妙, 日後搬遷, 也不用四處張羅. (keys: *=must; +=further)

    Office
    * vim: text editor (GPL)
    * ghostview: ps and eps viewer (GPL)
    * convertz: 中文內碼轉換工具 (Freeware)
    * pdfreader: small, light pdf viewer (Freeware)

    Utilities
    * GnuWin32: Win32-versions of GNU tools (GPL)
    [coreutils,tree,bc,wget,less,which]
    * 7-zip: file archiver, like winzip (GPL)
    * windirstat: disk usage statistics (GPL)
    * rainlendar: desktop calendar
    * regcleanr
    * the font thing
    * spybot

    Design
    * iview32: fast, small graphic viewer (freeware)
    * gimp: GNU Image Manipulation Program (GPL)
    * inkscape: vector graphics editor (GPL)
    + blender: 3D graphic tool
    + photofiltre: image retouching program (shareware)

    Multimedia
    * k-lite mega pack: free collection of codecs and related tools (freeware)
    + audacity: fast multi-track audio editor and recorder (GPL)

    Internet
    * filezilla: fast FTP and SFTP client (GPL)
    * lynx: text-mode web browser (open-source)
    * firefox: web browser (open-source)

    Language
    * Perl

    firefox extention, etc.
    * theme: curacao, 708090
    * extension: Adblock, IE view, ViewSourceWith, TargetAlert, WebDeveloper, ShowIP, Right Encoding, Download Statusbar, User Agent Switcher, Sage, Feedview

    行政命令


    侵入 => 進入
    屠殺 => 清洗
    加價 => 調整
    翻版 => 盜版
    竊聽 => 監聽

    奇離


    騎呢一詞, 早年不知從何處跳出來.

    今天讀源氏物語. 讀到第二章 `帚木'. 故事說光君源氏幾番情挑伊豫介之妻空蟬不遂, 長嘆數聲, 引了信州伊那郡 園伏屋地方的典故, 吟詩一首道:
    不知帚木奇離相,
    空作園原失路人.

    傳說那地方有一株怪樹, 名帚木. 此樹遠看像倒置的掃帚, 走近去就看不見了. 源氏以此詩借喻走不進空蟬芳心的失落之情.

    我穿鑿附會, 把其中奇離二字, 比附讀作騎呢, 倒也相配.

    話說回來, 空蟬也妙, 她聽得此詩以後, 也回了源氐一首:
    寄身伏屋荒原上, 虛幻原同帚木形.

    來慨歎自己身世可憐. 如此一來, 恐怕峰迴路轉, 少不了下文.

    船山由來


    人有慣性, 所以位置坐慣了總不願換, 屋子住慣了總不願搬. 讀書的時候, 時常留連於新亞錢穆圖書館. 我慣於落腳的座位旁剛好是一架明人王夫之的船山全書, 墨綠色硬皮精裝堆滿一架, 雖然陳舊卻別有風味.

    也許日久生情吧, 我倒真的喜歡這船山二字: 前景三兩渡船, 背後一列青山, 豈不正是中環油畫的慣例, 香港舊日的標誌. 每當我慵慵入夢書當枕, 那一爿墨綠屏風上, 總浮現出這一幅圖畫. 從此在我腦海中, 船山與香港, 形影不離. 當日敝泊取名船山筆記, 為的不外是聊表對(老)香港的情懷.

    延伸:
    * 本事

    Four things (翻譯練習)


    有三件事情, 其實是四件, 太奧妙了, 我不能明白:
    蔚蔚藍天, 鷹何以凌空翱翔;
    溜溜磐石, 蛇何以蜿蜒其上;
    茫茫滄海, 船何以確定方向:
    茫茫人海, 兩個人何以會相愛.


    Proverbs 30:18-19:

    There are four things that are too mysterious for me to understand:
    an eagle flying in the sky,
    a snake moving on a rock,
    a ship finding it's way over the sea, and
    a man and a woman falling in love.
    (Good News Bible)


    --

    Song of Songs 8:6-7a:

    Set me like a seal on your heart,
    like a seal upon your arm,
    for love is as strong as death,
    passion as relentless as Sheol (陰府).
    The flash of it is a flash of fire,
    a flame of Yahweh (上主) himself.
    No love can quench, no torrents drown!


    Set me like a seal (MP3)
    by Michael Barger, St Gregory's

    SKII


    也知道不該取笑他人說話帶口音因而發音不準, 但天天看到這廣告, 實在忍俊不住:

    佢係我身邊已經十幾年喇. 係唔同既階段, 佢一直都係咁, `食住我'......我二十歲時既皮膚, 絕對唔會有 `流膿' 既......


    唉, 原來二十歲的皮膚會流膿的嗎?

    希望2


    耳畔囁囁:「這個社會能容納中年小職員嗎?我有點想像不到辦公室內有不少中年小職員的情況。就算說今天的中年人掌握不了技術知識,可是全都曉得用電腦的這一代,廿年後是否又會有一群成了中年小職員而被淘汰,然後接手如清潔這種不能沒有人做的低技術工作?」(思存 . 記憶回收筒)

    於是你心中生了一股絕望的沮喪,於是你發狠積極向上,別問誰拿走了你的芝士;於是你自我「增值」,終身「學習」;於是你感到多多少少有了希望,有了些把握,把那絕望的沮喪,像掉手帕遊戲一樣,從自己傳給別人----這算是那門子的希望?

    The Methodist Book of Worship裡揭櫫信仰堂奧的宣告:「基督,我們傳誦你的犧牲,慶祝你的復活,熱切期待你榮耀的再來。」傳誦了,慶祝了,熱切期待了,然後如何?


    (於是你明白為甚麼天主教的聖餐禮文要把同一句話這樣說:「信德的奧蹟:救世的恩主,你藉著苦難與復活,恢復了我們的自由。求你拯救我們!」)


    會訊裡有個信仰問答專欄, 即某某夫人信箱之類, 今期輪到我出題. 給人家催緊了, 於是, 狠心摀上眼睛, 擠了以上一堆字給他. 不知牧師可以怎樣回答囉.

    其實, 早已寫了一個, 只是怎看都不滿意.

    --

    後記: 恐怕早晚要打回頭, 於是, 又寫了一個順耳些的:

    二十多年前徐小鳳《人生滿希望》:「要努力求上進,就算得失,毋須較量,豪情萬丈求向上,莫再回頭望,看夕陽,滿盼望,人生滿希望,前途在遠方,縱使失望,悲哀化力量。」二十多年後李克勤《希望》:「儘管多艱辛就算多渺茫,願一起同流浪,未管那一方我願能去闖,灑盡一生的血汗。」信仰裡的希望是否正是如此?或者不過如此?


    --

    後後記: 果然打回頭, 只好再寫一次.

    想到一群又一群中年低職位員工被淘汰,然後接手如清潔這種不能沒有人做的低技術工作?心中生了一股無望的沮喪。電視勵志節目告訴我的是,別問「誰拿走了你的芝士」,自我「增值」,終身「學習」,就多多少少能有望可以不給洪流沖走。但這種有望,不過獨善其身,總之當災的是他不是我,不過像掉手帕遊戲一樣,把那無望的沮喪從自己傳給別人。真正有望的人生不應如此。二十多年前徐小鳳《人生滿希望》:「看夕陽,滿盼望,人生滿希望,前途在遠方,縱使失望,悲哀化力量。」信仰裡的希望是否正是如此?或者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