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comments | archives | links | create | song
(reminder: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 probably.)

501談霍元甲

  • 溯洄從之

  • 1. 要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自然要根據資料. 可是有了資料, 更值得問的是, 那條資料何以會出現, 何以會流落到我們手上.

    聽五樓先生說故事, 最有趣味. 先生所引的申報那篇報道其實是典型追思死者生平的弔唁詞.

    從報道的語氣看來, 霍元甲生前似乎不是名滿天下的. 報道講他年輕時候遇上義和拳(1900), 算他當時20歲左右, 到1925(報道的年份)年他就是45歲左右, 可見報道正是寫於他過身不久的時候. 他一死, 馬上就有許多他的事蹟傳揚出來.

    2. 那篇報道本身, 已經是愛國教育宣傳品了. 這位大英雄使外國人聞風喪膽的種種事蹟, 證明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英國)力士知道不能敵,登報更正後,逃去。隔了幾年,元甲又打聽得英國有個大力士在上海......便到上海和這力士比賽,但是到了約期,竟不見面。


    3. 元甲真是一個英雄好漢!何以見得?

    學成一身好本領,可是沒有人知道。......(匪首)聘他擔任要職;元甲不允,反在家中收容難人。......元甲身體本來瘦弱,因堅韌習武......毫無驕傲之氣;待人恭謹,說話誠實,衣服儉樸,並且救濟他人的急難!

    當年幾乎每個英雄人物, 行狀上總要有這些品行. 最有趣的是看時人怎樣強調他們跟義和拳劃清界線. 月旦文章跟藝評一樣, 未必從中能看出事實, 卻可看出當時的風氣.

    不妨來看看當天大公報的新聞.

    七一


    莫道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今年七一是否參加遊行, 在小踢泊裡投了不去一票. 今年猶疑起來, 思量的正與Miss Lee(其實是Mr Lee?)相同:

    我還在想是否參加今年的七一遊行。像「同志帶領遊行」的原因不是我的考慮因素,雖然我想為什麼一定是同志,而不是傷殘、工人、新移民等弱勢群體;為什麼不是中產﹖第一次七一中產發出的聲音也不小。抑或我們根本不須要指明誰帶領﹖另外,我們要怎樣的七一定位﹖如上年有人提出般,讓其「嘉年華化」下去﹖我今次去的目的是什麼﹖就算要發聲,我要發的是什麼聲音﹖我還沒有想得很好。


    其實我還沒有想得很好.

    延伸:
    * More than one: 為甚麼今年七一還要上街

    阿麗思 (2)

  • 溯洄從之


  • The Caterpillar using a hookah; an illustration by John Tenniel (wikipedia)



    阿麗思故事〉 原來, 還有下文的.

    影印本是人家做翻譯比較功課時順手替我影的, 影印本裡還夾了一封email:

    Message
    From: sf
    Subject: Re: help
    To: Somebody
    17 October 2003 10 AM 10:26:19

    Somebody writes:
    :有問題想向你這位「愛麗斯專家」請教:
    :你以前有沒有見過一些文章是評論趙元任
    :或其他人翻譯愛麗斯?在什麼雜誌或書?
    :我在圖書館,什麼也找不到。

    我想現行坊間有甚麼本子, 你一定比我更清楚. 我反而要向你請教呢.

    趙元任過世的時候, 一下子如兩後春筍, 不知出了多少傳記回憶錄之類的東西. 裡面少不了搜括許多名人談名人作品的引述, 算做湊熱鬧的鼓掌聲. 另, 比較嚴肅的譯本(不是兒童圖書那種), 序裡面按例要總結一下前人工作, 以示曉得學術的禮數, 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過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膞上. 再, 不知道兩大翻譯系裡的畢業論文有沒有人做過這樣的題目? 互聯網上有些零星的東西. 你定知道用簡體字查出來的結果,跟用正體字查出來是不同的吧.

    不知道你要的是用來做充撐引得的花絮, 還是做研究線索的入門. 因此很難有甚麼資料可說, 雖然, 就是知道了也一樣實在沒有甚麼資料可講.

    至於你這些高帽, 留著給其他有需要的人吧, 別這樣稱呼我好不好? 真教人汗顏. 我不過好此書而已. 愛其書不一定就愛屋及烏, 連`周邊產品'也在心的; 更談不上甚麼專家: 一來我沒想過你要做這等功課, 二來我自己也沒寄望自己會做這等功課, 因此沒有做小思那種令人景仰的抄卡工夫, 只有腦海中一點依稀的記憶/失憶. 所以你這些高帽還是留給其他有需的人吧. 免得送了高帽卻一無所得, 雙重打擊. 陪了夫人又折兵, 不值.

    sf


    附錄:
    -------------

    趙武平, 黑塞翻譯太白詩, 《中華讀書報》2001年11月7日

    ...一般以為學者會比作家翻譯得更精確,而作家比學者少受拘束而譯筆比較隨意。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趙元任譯《阿麗思漫遊奇境記》,就不主張逐字死譯:“但是有時候譯得太準了就會把似通的不通變成不通的不通。或是把雙關的笑話變成不相關的不笑話,或是把押韻的詩變成不押韻的不詩,或是把一句成語變成不成語,在這些例子裡,那就因為要達原書原來要達的目的的起見,隻可以稍微犧牲點準確的標準。”語言學家陳原對此甚為推崇:“請注意:‘不笑話’,‘不詩’,‘不成語’。––不愧語言學大師:這是語言遊戲式的構詞。”前輩翻譯家楊靜遠也說,“30年代我還是個小女孩時,就讀到並迷上了趙元任先生譯的《阿麗思漫遊奇境記》(商務1922年版)。語言大師趙元任把這本不好對付的童話譯得如此出神入化,使人忘記它是翻譯過來的。對書中那隨處冒出來的絆腳石,英語掌故、雙關語、文字遊戲等,他干脆一腳踢開,另起爐灶,代之以相應的漢語俚語、歇後語、雙關語。就《愛麗絲》來說,趙譯確是一本值得後人認真研習的翻譯典籍 我也一直希望擁有這書卻久求不得。”可是,周克希的《譯邊草》(百家出版社2001年7月初版,158頁)卻指出,趙譯“有時好像過於遊戲式了”。他還說,“隨手從第一頁舉個例子:in another moment譯作‘不管四七二十八’,似有過猶不及之嫌。新出的吳鈞陶先生譯本,是譯作‘一轉眼功夫’的。”(頁24)翻譯不是遊戲,要不阿麗思因何遍尋不得?如果非說遊戲,那麼一定要有規則,要不誰都可以譯書了。


    陳原, 《我所景仰的趙元任先生》:`請注意:‘不笑話’,‘不詩’,‘不成語’。---不愧語言學大師:這是語言遊戲式的構詞。'

    楊靜遠, 115永不消逝的童年的夢 (一本老幼共賞的書《阿麗思漫遊奇境記》) 《讀書》1981年第2期, 總第23期: `那是半個多世紀前的事了。那時我還是個少年,我迷過阿麗思,也幻想過鑽 進耗子洞(不是阿麗思鑽的兔子洞)去游玩。那時我不理會作者譯者是誰,但是這書的文字... '


    哈哈, 看來, 我也不是省油的燈啊! :b
    戒之, 戒之.

    阿麗思


    Tenniel's Alice
    John Tenniel's illustration for "A Mad Tea-Party", 1865. Wikipedia

    收拾抽屜, 重翻趙元任譯《阿麗思漫游奇境記》的影印本, 又是一本寶. (好讀有原書全文)

    Lewis Carroll寫的 Alice in Wonderland (愛麗詩夢遊仙境), 我很喜歡這部書, 通篇天花亂墜, 遊戲文字. 完全無厘頭, 勁玩食字, 諧音雙關語此起彼落. 一個字---串.

    不過中文譯本能譯出原著神韻者, 鳳毛麟角. 翻譯與宴會伴奏同是天底下最難的差事, 王爾德說宴會中當伴奏的琴師, 彈得好人家只顧說話, 彈得不好鴉雀無聲, 無人說話. 翻譯更加上道德的兩難, 譯得不好謀殺了原著, 譯得好, 是謀殺了自己, 因為讀者受了吸引, 都趕著跳去看原著了 (錢鍾書語).

    Alice in Wonderland 這部書的譯本, 大手筆要數趙元任1920年代的譯本, 偶然在中大圖書館封了塵的角落找到一本, 1950年北京商務的版本. 別看它灰頭灰臉, 殘殘舊舊. 一讀之下, 愛不惜手. (怕只怕它不知何日會爛成紙屑, 從此失傳.) 單單起頭一句, 就不是坊間後來的譯本比得上. 讀來全無譯文味道, 乍看之下, 還以為原書本來就是用中文寫的.

    阿麗思陪她姊姊閑坐在河邊上沒有事做,坐得好不耐顃。她有時候偷偷地瞧她姊姊看的是甚麼書,可是書裡又沒有畫兒,又沒有說話(對話),她就想道,「一本書裡又沒有畫兒,又沒有說話,那樣書要它幹甚麼呢?」

    所以她就無精打彩地自己在心裡盤算--(她亦不過勉強地醒著,因為這熱天熱得她昏昏地要睡)--到底還是做一枝野菊花圈兒好呢?還是為著這種頑意兒,不值得站起來去找花的麻煩呢?她正在納悶的時候,忽然來了一雙淡紅眼睛的白兔子,在她旁邊跑過。

    就是看見一雙淡紅眼睛的白兔子,本來亦不是件怎麼大了不得的事情;並且就是阿麗思聽見那兔子自言自語地說,「噯呀!啊噫呀!我一定要去晚了」她亦不覺得這算甚麼十二分出奇的事情(事後想起來她才覺得這是應當詫異的事,不過當時她覺得樣樣事情都像很平常似的;)但是等到那兔子當真在牠背心袋裡搯出一雙錶來,看了一看時候,連忙又往前走,阿麗思想道,「那不行!」登時就站了起來,因為阿麗思心裡忽然記得......

    ---趙元任譯《阿麗思漫游奇境記》: 第一章〈鑽進兔子洞〉


    更妙的是他譯書裡的雙關語. 初讀時, 心中大惑, 這樣的相關語原文到底是怎樣的? 例如第二/三章裡說阿麗思給自己的眼淚浸得渾身濕透, 坐在一旁待乾, 老鼠自動請纓講故事, 說一會兒大家就會又暖又乾.


    那老鼠高聲說道,「坐下來,你們大家都坐下聽我說話,我一會兒就能使得你們大家又乾又暖了。」
    ......
    阿麗思道,「我聽你講得一點兒趣味都沒有,簡直像嚼蠟似的,」
    那老鼠道,「那還不好嗎?臘點在外頭都能使得東西又乾又熱,你吃在嘴裏還不乾起來熱起來嗎?」


    老鼠給阿麗思批評了, 很不高興, 牠可 `不是省油的燈' (台灣老婆口頭禪. 這個說法, 我是從她那裡學來的), 因此一句頂回去----查此書實兒童不宜, 小孩子讀後必定學會駁咀駁舌.

    我忍不住好奇心, 要看如此種種雙關語, 英文到底怎可能寫得出來, 結果就給勾引去看了原著了.

    延伸:
    * 賴慈芸, 讓人驚豔的舊譯本
    * 陳原, 我所景仰的趙元任先生
    * 賴慈芸, 論童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相左之原則──以趙元任《阿麗思漫遊奇境記》為例, 兒童文學學刊第四期
    * ㄚ亮, 談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的中文譯本問題


    * wikipedia: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下文

    鋁窗亂墮(stub)


    (待寫)

    6月28日明報港聞 鋁窗墮街不絕再有人受傷:

    另外,本港今日繼續發生多宗鋁窗墜街意外,地點遍及港九新界。共有四人被捕,全部獲准保釋。

    今早9時許,將軍澳頌明苑亦有一隻鋁窗跌落街中,幸沒有擊中人。

    在早上11時許,灣仔聖佛蘭士街3號地面發現一隻鋁窗,懷疑是從高處墮下,一人被捕。

    到下午一時許,沙田安平街新貿中心一隻窗門從高空墜落,擊毀地面上的2輛汽車。警方到場調查,在上址發現一隻爛窗,一名44歲男子向警方承認,窗門玻璃早前損毀,用膠紙綁緊,未料玻璃跌下,警方拘捕該名男子

    在下午2時許,港島西區高陞街21至23號大廈的11樓一隻鋁窗墮下,壓毀2輛汽車,一人被捕

    在下午五時許,牛頭角得寶花園廿九樓一個單位有一隻鋁窗飛脫落街,無人受傷。

    在傍晚六時許,中區四方街26號有鋁窗從高處墮下,擊中多輛汽車,一名司機手部被碎片打輕,傷勢不重,有一人被捕


    同一期間, 香港多處有鋁窗墮下, 結果多個戶主被捕.

    應追查的是甚麼?
    當年發生了甚麼事會導致今天的結果?
    為甚麼拘捕戶主?
    這種做法是不是把背後問題繞了過去?

    歷史人類學

  • 溯洄從之

  • 讓理論從田野出發---首期歷史人類高級研修回敘
    張小也 [中華讀書報]

    2004年01月21日

    歷史人類學研究的意義何在?學員們經常問的另一個問題是,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對像經常是一個很小的點,這樣的研究有什麼代表性呢?如果沒有代表性,那麼對於今人來講又有什麼借鑒意義呢?對此,幾位學者的共同看法是,強調代表性的結果往往是不具有任何代表性,我們應當關注人類歷史發展的大問題,但是,這個目的只能通過觀察具體的千差萬別的對象和過程來達到,用鄭振滿的話來講,「有代表性的是我們的問題意識而不是研究對像」。他們還指出,歷史人類學研究的點雖然小,但是集中了歷史、社會、政治與文化的意義,研究者據此形成對歷史整體的、還原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按照自身的脈絡而不是按照某種因果決定論——特別是建立在現代社會科學理論基礎上的因果決定論發展的。那麼,這樣的研究成果是否仍然具有借鑒意義呢?在筆者看來,毫無疑問是的,只是它更多地展示了歷史發展的多樣性,也許這正是人們在對現代社會進行反思時最需要的借鑒意義。

      如何從民間材料中發現歷史?受過歷史學科訓練的人在閱讀文獻方面大都有些基礎,但是在聽取口述、觀察儀式方面就不那麼靈光了。因此,學員們對歷史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也提出了許多具體問題,幾位老師以自己豐富的經驗一一給予解答。科大衛回答說,「在鄉下跑兩天,問幾個問題,這不是田野,各種方志裡記錄的風俗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因為它們通常只是籠統地描述了『怎樣做』,這是絕對不夠的。我們關心的不是風俗,而是其中反映出來的社會關係」。關於為什麼要觀察儀式,蔡志祥解釋說,儀式是一定時空中一定人群的活動,儀式將人們對社區的參與整合為一系列象徵符號,而且具有傳承性,這是因為儀式必須是固定的,否則在人們心中就失去了效力。我們研究禮儀的出發點仍然在於社會,儀式是不掌握文字的人的歷史記錄,其發展變化也反映著社會發展過程。



    禮儀是持定時空之中,特定人群的活動,把人群對社區的參與,化為一系列講究傳承的象徵符號。禮儀必須看似固定,否則在人心目中就會失去效力。我們研究禮儀,著眼點仍然是社會,禮儀是不掌握文字的人的歷史記錄,禮儀的變化過程反映著社會的變化過程。

    澳貝龍村

  • 溯洄從之


  • (澳貝龍村原址建成的屋苑(球場右下方), Google map)


    naitik 澳背龍村的回憶:

    上小學前我是住在成安村,後來才搬上澳貝龍村。......看張五常寫,1938 年澳貝龍村已有十數戶人家,我也不知自己住過的村原來有幾十年歷史。


    想不到在網上遇到我媽媽的街坊. 外婆一家以前就是住在澳背龍村的. 她的屋是那邊最高的幾間屋之一了, 再往上走就是山頂的波地. 後來她和舅父也是給安置到柴灣的公屋去.

    十年人事幾番新. 只可惜當時沒有Google Map, 無法留下一幅鳥瞰照片.

    Absolut Regina Google Maps! 大家都來看自己的家 ! :

    slashdot: Google Maps Now Cover Whole World
    就像madthiu說:科技好偉大啊。
    我加多一句: Google好偉大啊...


    人對世界面貎的觀念從此改變, Google的確好偉大. (汽車碼頭有很精采的討論.)

    神清氣爽鬥志昂揚


    曾行政在記者招待會中, 聲言新政務司司長人選須有三個重要的質素:

    行政長官:我現時先不談許仕仁先生,先談一談適合政務司司長有三個最重要的質素,以前與我一起工作的同工都有同樣的質素,但當然我的要求是高一點。第一,一定要愛港愛國;第二,一定有很高的能力能夠駕馭這個職位,這不是一個普通的職位,是政務司司長的職位,這包含了對社會的認識、對香港社會的投入,對公務員體制、對公共行政方面有很高的技術和高的認識。最後一定要與我合拍,一定要能夠與我可以合作。這三個是最重要的條件。

    ---政府新聞公告 2005-06-25


    第二第三, 有意思的不是哪些人合格, 而是哪些人不合他的格. 這三個所謂重要質素, 對那一道任命不可以拿來當做人選條件的pretext? 反過來讀他的話, 字裡行間正好反映他在心理上要把哪些人排出政府中樞.

    至於第一所謂愛港愛國, 任何在香港生活的人都知道這是政治套語, 不過妙就妙在他把套語的次序倒轉了. 有甚麼玄機, 那要靠有小農DNA的高人來解讀囉. :)

    講開愛國, 想起蕭鳳霞有段話:

    香港與中國透過廣東作中介而存在的關係, 在歷史上一直矛盾重重. 遠在北京的領導人總想時刻提醒地方必須與中央認同. 可是, 每當資源豐厚, 足智多謀的廣東人刻意強調他們 `中國人' 身份時, 就有可能給中央政府帶來麻煩. 從十九世紀的太平天國, 到梁啟超, 孫中山, 以至在一九八九年六四前後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痛哭流涕的抗議者, 都在顯示出一旦廣東人特地強調他們 `中國人' 的身份時, 就是有意無意地向北京的政權提出挑戰...... 個人或群體能否採取主動, 視乎他們坐在談判桌的哪一方.

    ---蕭鳯霞〈香港再造: 文化認同與政治差異〉, 九六年美亞協會午餐例會演講詞, 載於程美寶等編《香港史研究論著選輯》

    What Is an Arminian? (翻譯練習)


    John Wesley: The Question, "What Is an Arminian?" Answered by a Lover of Free Grace

    一個珍惜白白恩典的人對何謂亞派份子的答覆
    約翰衛斯理

    原文
    1. 稱一個人是亞派份子 (Arminian),在許多人耳中就等於指那個人是頭瘋狗。他們一聽到有人喊「亞派份子呀!」,就馬上慌張起來,以全速盡全力逃開,頭也不回--除非他們要回頭向這頭又可怕又可惡的瘋狗擲之以石。

    2. 字眼越莫名其妙,對有心人就越正中下懷。因為人家給扣上這麼一頂帽子,實在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不知所指為何物,就無從舉出答辯理由,或者證明實無其事以洗脫罪名。須知道要改變人深存的成見,難極了,尤其是一知半解的人,這些人籠籠統統地知道的,頂多是Arminians要不是十惡不赦,也一定是大奸大惡。

    3. 因此釐清這個含糊字眼的意義,人人都受用:那些隨隨便便扣人帽子的人,再不必說些連自己也不知所云的話;道聽途說的人,再不必給那些「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的人播弄;至於遭人扣了這頂帽子的,也可以曉得怎樣替自己答辯。

    4. 首先須留意,不少人把 Arminian 與 Arian 混淆了。其實兩者根本風馬牛不相及,Arminian 和 Arian 半點關係也沒有。Arian 否認基督有神性,更不消說否認基督是至高而永恆的上帝;因為他們認為既然至高而永恆的上帝只有一尊,除非我們說成有兩個神,一個大神一個小神,否則怎說得通。說回 Arminian,請注意對基督的神性,從來沒有人比許多所謂 Arminian 中人相信得更堅定,斷言得更徹底。的確如此,迄今依然。因此 Arminian 無論所指為何物,跟 Arian 完全是兩碼子事。

    5. Arminian 這個稱呼源於一個人--JAMES HARMENS,用拉丁文寫出來就是 Jacobes Arminius。他原是阿姆斯特丹的牧師,後來當上了 Leyden 大學的神學教授。起初在日內瓦受教育,到1591年漸漸懷疑自己一向接受的道理。他越來越信服原來所學的說法是錯誤的,所以到他當上教授以後,就公開教導人他以為然的真理,直到1609年溘然長逝。可是不到幾年光景,以奧蘭治親王為首的一幫狂熱份子,就憤然緝拿所有持所謂「這位教授個人見解」的人,而且在著名的多特會議上把他們嚴厲定罪。(這個大會,論人數論學問,固然比不上當年天主教的特倫多大公會議--或稱主教會議,但論偏頗之充斥則可謂不相伯仲。)受審的人,有的判死刑,有的遭放逐,有的終身監禁,全部革職,永不敘用,無論在教會還是在政府。

    6. 這批人就是所謂的 Arminians,對手指控他們的罪狀有五: (1)不承認人有原罪。(2)不承認因信稱義的道理。(3)不承認徹底預定論。(4)不承認上帝所賜的恩典是不可拒的。(5)斷定信徒可能從恩典中失落。

    7. 對於第一第二項指控,他們申辯說並無其事。事實上這兩項指控完全是無中生有。說到堅信原罪和因信稱義的道理,恐怕古往今來除了伽爾文以外,沒有人比他們表白得更強烈,更明確,更肯定。因此這兩項指控完全不成立:這兩點控辯雙方都沒有異議。就是否相信這兩點來說,Mr. Wesley 和 Mr. Whitefield 沒有半點差別 [1]。

    [1] Mr. Wesley指約翰衛斯理自己。Mr. Whitefield則指衛斯理的老朋友魏德飛,也是雲遊佈道家。他是長老會牧師,奉伽爾文之說。

    8. 但是對於其餘三項,Calvinists(伽爾文派)和Arminians的確有無可否認的分別。他們的差別在於:前者相信徹底預定,後者相信的是有前題的預定。Calvinists認為:第一,上帝自亙古就鐵定要拯救的僅僅是這人那人,其他人無份;基督犧牲,為的僅僅是這些人,與其他人無關。Arminians則認為,上帝自亙古就鐵定touching all that have the written word,「信的人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為此,「基督為眾人死了,all that were dead in trespasses and sins」,那就是說,為每一個亞當的後裔,因為「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

    9. 第二,Calvinists認為上帝救贖的恩典是決不可拒的;沒有人能拒而不受,正如沒有人能拒而不受閃電擊中一樣。 Arminians則認為,上帝的恩典雖然有些時候的確是不可拒的,但是一般來說,人人都可以拒受恩典,即使拒受恩典要淪於永恆滅亡,即使他應該永遠得救這恩典是上帝的心意。

    10. 第三,Calvinists認為在基督裡的真信徒決不可能從恩典中失落。Arminians則認為在基督裡的真信徒也可能「make shipwreck of faith and a good conscience」;他可以敗壞,不單foully而且是finally,以至永遠滅亡。

    11. 事實上最後兩點,即恩典不可拒和一旦得救永不失落,是徹底預定的自然結果。因為如果上帝的確永遠地絕對地鐵定要拯救這人那人,那就必然推論出,他們不能拒受上帝的救恩(否則上帝就可能拯救不到他們),也必然推論出他們不可能最終從不可拒受的恩典中失落。因此實質上,那三道問題可以歸結成一道:預定是徹底的,還是有前提的? Arminians相信預定是有前提的;Calvinists相信預定是徹底的。

    12. 拋開一切含混吧!拋開一切只能令人如墮五里霧中的字眼吧!讓坦白的人把話坦坦白白地說清楚,不要玩弄那些連自己都不明白的難明術語。一個人如果連半頁Arminius的文章也未看過,怎能知道Arminius所說的是甚麼?不要再向Arminians咆吼,直到自己知道這個字眼的意思;如果真的知道這個字眼的意思,自然會知道Arminians和Calvinists其實地位相當。如果Calvinists有權惱 Arminians,Arminians同樣有權惱Calvinists。 John Calvin是個虔誠而有學問有理智的人;James Harmens也是。許多Calvinists是虔誠而有學問有理智的人,許多Arminians也是。差別就只在Calvinists相信徹底預定,Arminians相信有前提的預定。

    13. 多說一句:既然Calvinist這個代號跟稱人家的真名沒甚麼兩樣,難道每一個Arminian的傳道人沒有責任,第一,不在任何公開或私人場合拿Calvinist這個字眼來當壞話詆毀人嗎?這樣做,既合乎理性合乎禮數,更合乎基督教精神。第二、應盡一切力量阻止他的聽眾拿 Calvinist這個字眼來當壞話詆毀人,對他們闡明扣帽子的罪惡。反過來說,每一個Calvinist的傳道人難道沒有責任,第一,不在任何公開或私人場合拿Arminian這個字眼來當壞話詆毀人嗎?第二、應盡一切力量阻止他的聽眾用Arminian當壞話來詆毀人,對他們闡明扣帽子的罪惡。而且如果他們自己都慣於這樣做,就應該更認真更盡全力做好上面兩件事。也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吧!

    From the Thomas Jackson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1872.

    --
    一個封了塵的論爭. 卻可一窺約翰衛斯理的能言善道, 條理分明.

    忽發奇想, 這麼長的一篇譯文, 你要是能讀完(而看到這句話), 不妨在此留個字以作紀念. 我也好奇地想點算一下, 多少人能夠有此能耐呢.

    怪語(stub)


    待寫

    * 無線新聞 (2005-06-23): 梧州汛情告急, 解放軍死守西岸大堤
    * 都市日報 (2005-06-24): 骨庫促進具經濟價值骨骼移殖
    * 東方正論 (2005-06-24): 法定機構薪酬勁高, (等於?)政府製造貧富懸殊

    香港島攻防戰

  • 溯洄從之

  • 補充資料:

    * source unknown: Advance of Japanese troops in Hong Kong Island. (可配合阿啟的香港立體模型來看)

    * hk place: 建設及建築物-防衛設施

    思念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玉階怨》


    說的是難以成眠.

    今晚醫道中許浚的夫人寫了這首詩給許浚.

    重光六十年


    看到阿啟`閒時無聊'時所製的香港三維模型(放大圖), 非常震撼. 馬上明白了1941年日軍進攻香港的整個路線, 特別是日軍登陸香港島後的攻防戰中, 英軍和日軍爭奪山頭陣地的過程.

    兩年前, 讀Tony Banham的《Not The Slightest Chance: The Defence of Hong Kong, 1941》. 十八天的戰爭, 一天一天一小時一小時地跟著戰時紀錄去追踪. 從網上找來香港的衛星圖片, 不用單靠地圖想像地勢, 已經容易多了. 有了阿啟的立體模型, 更一目了然.

    Banham的資料根據是主要時英軍的正式行軍日誌和軍人的私人日記, 再加以訪問老兵和實地考察資料. 每一項描述都列明資料出處. 前前後後十多年的工夫. 當然從作者所用的資料可知, 他的關注範圍是正規軍, 輔助和後勤部隊的動向. 對平民的情況描述很少, 即使有也只是外國人社會的情況.

    What made the battle of Hong Kong unique was the scale..... It occurred to me that it might just be possible to write a new type of history - a history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 all the individuals, rather than the Big Battalions so beloved of Napoleon and traditional historians.
    --- Tony Banham


    香港防衛戰中, 正規,輔助和後勤部隊共有2000多人陣亡. 這本書最深刻的是他對陣亡軍民的敬意. 他認為世人沒有給與守軍在這場戰爭中的應有的honour, 因此十八天戰事裡, 每一天的戰事總結, 作者都會把陣亡軍民的名字和有關資料一個一個列出來. 某某, 官階是甚麼, 屬於哪個部隊, 哪裡陣亡, 如何陣亡, 葬於何處. 如果有資料的話, 還會寫出那人和甚麼人有甚麼關係, 做過甚麼. 作者一條條列出, 我也一條條地讀, 回想那人在當天戰事中角色位置. 當陣亡者不再是統計數字, 而是一個個的人, 讀來是很悲哀的.

    這本書不免會給人印像, 好像香港防衛戰中, 只有外國人在努力. 也許有人會批評作者只看外國人, 忽略華人社會在這場戰事裡的情況. 可是對一個只懂英文的人來說, 我覺得他已經做了可做的事. 華人社會的情況, 日軍的情況, 只好留待懂中文和日文的人來做. 等日後把華人和日軍的動向同樣仔細地整理出來, 我們才可對這場小小的香港防衛戰有更全面了解.

    看看年歷, 1945年香港重光, 今年2005年, 已經六十年了. 為甚麼我們對香港曾發生的這場戰爭, 基本認識還那麼少.

    後記:
    1. 那本書, 我只是抱讀掌故的心態讀, 沒有跟過書中列出的資料來源. 不知道書中的考證是否到歷史研究的水平, 但肯定比一般掌故書札實許多許多.

    2. 一場很小,很短的戰爭. 也許正因為規模小, 所以才能如此奢侈, 陣亡將士一個一個有名有姓地點算. 然而, 這場小小的戰爭, 令人矚目的地方是, 海陸空三軍, 炮兵, 諜報, 游擊隊, 幾乎大型戰爭裡的所有單位, 都全部有份.

    3. 那時, 看了幾個中學生做的網站, 抄來抄去. 真可惜, 事實上要小小一個中學生, 在這麼少的已整理資料下, 掌握整場戰爭的來龍去脈, 實在有點強人所難. 其實只要讓他們對其中幾天戰事, 好好研究一下各部隊動向, 在衛星圖上標示出來, 注明每一個動向的資料根據, 並且思考一下這些動向和地形與當時局勢的關係. 論工夫未必比抄書抄網站多許多, 但他們最少實在地了解到一點東西, 那已經是很夠的PROJECT了. 當然如果能做做實地考察, 再找找當天的新聞及有關人物的資料. 推敲出當天的情況. 那當然更有意思.

    延伸:
    * wikipedia: 香港保衛戰, Battle of Hong Kong (中英文版有別)
    * jeffyam: 香港戰事紀錄 (實地考察照片)
    * Hamstat: 國民政府駐港特派員獨腳將軍陳策
    * Tony Banham: Hong Kong War Diary - The Battle

    地圖:
    * 汽車碼頭 2005年5月25日 虛擬的香港
    * NASA Visible Earth X-SAR satellite photo
    * NASA GSFC landsat image
    * 中原地圖
    * Google Maps

    曾經

  • 溯洄從之

  • 最近忽然體會到那段話. 忽然羨慕璋大哥的痴.

    regina 論版權新修定咨詢

  • 溯洄從之

  • 1/ 下載數目, 跟沒法下載就會付錢進場看的數目, 是兩回事. 很可能, 後者比前者要少許多許多.

    2/ 一直懷疑, 早年日劇之所以能風行一時, 靠的正是翻版昌盛.

    3/ VCD機和電腦, 好像也是在這時候多了許多人開始使用.

    香港史上的小市民

  • 溯洄從之

  • 科大衛〈香港史上的小市民〉
    2005-06-18 歷史博物館 (講座錄像 | 網頁)

    演講基本上是hk reader裡那篇文章. 總而言之香港早期小市民的經歷, 是都市化的經歷.

    David Faure, `The Common People in Hong Kong History', in Hong Kong: A Reader in Social History (HK: OUP, 2004). 可參網上的study guide.

    下面是演講中兩段即場筆錄.

    #1 精英與小市民

    1870年代, 香港每年在路上可發現三千多死屍. 這些就是小市民. 為甚麼路上那麼多死屍? 那時代, 人不是死在醫院, 而是死在家中. 那時代的觀念, 人死了, 連床也要丟掉. 無錢, 不想把床丟掉, 所以人將斷氣, 即搬到路上或義祠.

    義祠中, 香火瀰漫, 一半死人, 一半等死. 因此英國人起初接觸義祠時, 很吃驚. 不單是衛生問題, 也是文化問題.

    小市民是相對於精英的觀念. 精英是elite的翻譯, elite這個字原指讀書人. 傳統觀念, 讀書人管治人, 不讀書的人受人管治. 這個看法跟中國人的觀念相同. 士農工商的士.

    士農工商不是階級. 階級是根據擁有的生產資料而把所有人分成級別. 四民不是所有人. 只是對皇帝有用的四種人. 其中一種人是讀書人, 可以用來做官的.

    70年代前精英這個字很少出現. 出現因為選舉. 現在我們把凡選舉出來的領袖, 都叫精英, 是濫用精英這個字的結果. 而濫用的原因, 正由於選舉.

    70年代以前, 沒有精英, 但有所謂華人代表. 要了解所謂華人代表之出現, 先要了解70年代前, 香港的管治, 是英國-港督-華人代表的三角關係. 港督需要華人代表來拒絕英國政府對他的要求. 讀過書華人需要港督承認來取得社會特權.

    讀過書的華人有兩種. 一種受英式教育, 就是進了立法局行政局的一幫. 一種受中式教育, 就是進了東華三院當總理的一幫. 於是政府拉籠這兩幫人, 鼓勵人相信真有華人代表這回事, 以方便其管治.


    #2 chadwick report

    1830年代倫敦改革渠務. chadwick先輩即是負責人. 其家族自此成了大英帝國的衛生專家, 到1880年代香港要做衛生顧問報告. 因此也是找他們.

    為甚麼港府要找人做衛生改革報告? 1970年代, 香港政有種族分離政策. 但不能明言. 於是通過管制建屋方式. 某地段只可建外國式的房屋, 不淮建中國式房屋. 於是變相實行了種族隔離.

    種族隔離政策的原因, 不是怕華人, 而是怕賊. 開埠初期, 廣州繁榮, 香港荒涼. 殖民地建立, 馬上大量建設開始, 大量勞動人口流入, 許多盲流睡在路旁. 英商從廣州遷港, 發現香港很落後. 疑心人人都是賊.

    但港府其實很想買地給中國人. 港府的稅收大部分來自中國人, 買地多是中國人. 中國人買地建屋, 賣屋租屋賺錢, 熱中於地產, 古今皆然.

    衛生署長曾報告, 中國人每間屋每張床下底都養豬. 來港中國人多是農民, 都懂養豬, 來到香港窮困, 養豬可賣錢, 於是人人都養. 結果政府要立例禁止在屋中養豬. 在外國人眼中, 中國人的房屋擠迫, 沒有水廁, 要倒夜香. 相當不衛生. 於是外國人要求管制.

    政府想批出大佛口(今日金鐘)兵營附近的土地買給中國人建屋, 可是三軍司令不滿中國人房屋不衛生, 向英國軍部投訴, 軍部向殖民地部施壓, 殖民地部回頭向港府施壓, 港府於是解釋說這些屋將會有不同的規定, 而且還會設公廁. 結果三軍司令因為設公廁更光火.

    香港政府原想安撫華人地產商. 對英國政府說香港天氣乾燥, 雨水少, 不宜用水廁, 只宜用乾廁倒夜香. 可是事實上, 英國人的房屋, 政府的房屋, 醫院都用水廁. 瞞不了, 結果就是殖民地部請chadwick來做顧問報告.


    延伸:
    * AR 1882 Colonial Surgeon's Report, p.27
    * Mr Chadwick's Reports On The Sanitary Condition Of Hong Kong With Appendices And Plans
    * 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的成長」專題講座網頁 (含錄像)
    * 各驛停車, 科大衛妙論殖民地小市民 (特此鳴謝思兼指出錄像的原連結有誤. 已改正)

    文字.正統.禮儀


    讀書筆記

    科大衛〈傳統社會組織〉,載於廖迪生等編《香港歷史文化與社會(一)》(香港:科大,2001》。


    #1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會發展出傳統的觀念, 把周遭的事物, 或因其年代久遠, 或因其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而視之為傳統. 即當我們發展出傳統的觀念時, 便會在周遭的事物中挑選出一些來作為傳統的東西.

    #2
    為何文字是這般重要呢? 這涉及了我們時常談及的 `正統' 觀念. 所謂 `正統', 其實即是 `師傳' 的關係...... 就是人們相信某人在某些事情或學問上有一套獨特的 `心得', 他把這些 `心得' 傳給後輩, 如此代代相傳, 便形成了 `正統' 的觀念. 能夠繼承這些事情或學問的 `心得' 的人被視為具有在這系統中的 `正統' 地位. 為何 `正統' 觀念如此重要? 因為人們皆想爭取權力, 誰人具有 `正統' 的地位, 其在此系統中的權力便是合法和被承認.

    #3
    `這事情是應該這樣做' 這句話其實非常重要的, 暗藏很豐富的含意. 這句話, 往往是表示人們正從一個傳統慢慢轉向另一個傳統. 因為當我們說: `這事情是應該這樣做' 的時候, 我們便在問: `其實這事情是應該怎樣做呢?'. 換句話說, 即是我們平時是如此這般的幹, 但是如今我們可能忘記了一些程序, 或者做錯了一些程序. 在這種情況之下, 你會突然發現原來是有書籍記載這些事情的, 原來是要跟隨這些書籍的記載如此這般的執行.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面對了選取事物建構新傳統的問題. 在現實社會中, 有很多被視作傳統的事物是與其他非傳統的事物同時並存的...... 但是文字建構的正統, 往往取代了多元的選擇, 我們把問題放在 `其實應該是怎樣做的' 之時, 就放棄了 `為甚麼要做' 這個問題. 接受了正統, 便不需要有疑問, 這是成立傳統的一個過程.

    #4
    第一是我們認為傳統是塑造出來的.第二是文字是我們塑造傳統的工具之一. 第三是 `正統' 觀念也是我們塑造另一個正統觀念的工具, 有助我們不知不覺中由一個正統觀念過渡到另一個正統. 第四是禮儀的意義.

    #5
    傳統的制度是我們所塑造出來的, 而禮儀是表達我們在這些制度或組織之中的行為方式. 禮儀是我們覺得有意義的儀式, 通過這些儀式, 我可以達到某些目的. 例如我們生病會去診所, 目的是想通過醫生的某些行為, 施行一些魔術, 如給我吃一些東西,就能治好我的病. 我們很多時只關注儀式的程序, 而非儀式為何如此.

    #6
    我們在塑造傳統的時候, 儀式便很重要, 它可以告訴我們應如何自處, 應如何表達各種關係? 應有怎樣的行為? 各項儀式的程序可以記錄於文字, 書寫的規條可以作為執行儀式的依據. 禮儀有助我們表達社會上各種利害關係. 我們在社會中各項制度, 體制和組織中的身份與地位, 往往是藉著各種儀式來表達, 而各參與這項儀式的人認同了儀式中所表達的社會關係和地位.


    延伸:
    * 舊傳統與新風氣

    問題 (備忘)


    有機會要問問科公以下問題:

    1/ 福利如何製造`窮人'? (2005-06-18)
    2/ 中央地方關係為甚麼是禮儀關係? (2005-06-18)

    本周六.科公講座(置頂)

  • 溯洄從之

  • 有一次上完科大衛的課, 同學居然不期然給內容震撼到全場鼓掌. 無錯, 是上課, 大學中一堂講香港史的lecture.

    我不韙言, 我是科公迷, 其中一個原因是, 他跟五樓先生一樣是個講故事高手. 聽過他一次演講, 以後就會上癮. 看他怎樣抽絲剝繭, 引人入勝. 每次都有開竅的感覺. (感覺O者,無話我係).

    上次已錯過了李培德的`匯豐銀行在香港和上海的發展--140年歷史回顧', 今次一定不能放過. 對, 是不能放過.


    2005年6月18日

    香港史上的小市民

    科大衛 -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香港史討論"精英"的文章多,討論小市民的文章少。這個講座的目的,是探討從1880 年代至1930年代香港史資料描述小市民的共同經歷。在香港百多年的歷史上,最顯著的共同經驗,就是移入城市的過程。無論在住房、定居、工作方面,小市民的共同歷史有可笑可悲的面貌。香港的工人階層就是通過這個過程形成的。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
    時間:下午3時至5時(星期六)
    名額:140個座位;先到先得,滿座即止。(演講廳將於講座開始前15分鐘開放入座)
    語言:粵語


    後記


    延伸閱讀:
    *房屋.政制.六十年代
    *Study Guide of David Faure's ``The Common People in Hong Kong History'' in Hong Kong: A Reader in Social History

    黃自《本事》


    黃自《本事》
    記得當時年紀小
    我愛談天你愛笑
    有一回並肩坐在梲樹下
    風在林梢鳥在叫
    我們不知怎樣困覺了
    夢裡花兒落多少


    夜鶯(俄國民歌)
    夜鶯夜鶯,你的歌聲夜夜唱不休,
    請告訴我,你將飛向何處去遨遊。
    別的少女聽見你,是否感到憂愁?
    是否悽惶不成眠,熱淚長相流?
    夜鶯夜鶯,你試飛向異國去尋求,
    能否找到一個少女,比我更憂愁?

    Open and free

  • 溯洄從之

  • 一些思緒.

    柳永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余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葉夢得《避暑錄話》


    1. 也許你不知道誰是柳永, 讓我們想想李白,杜甫的作品. 想想他們身處的時代. 甚麼叫做廣泛流傳? 如何流傳? 有多少東西是以他們的作品改編而成?

    1.1 打開唐詩宋詩箋注, 這些作品的每一句都有一連串長長的出處. 這表示甚麼? 抄襲, 使用, 改寫......

    2. Open and Free. 自由與開放. 共享與再創作.

    3. 為甚麼那麼喜歡用似明確實模糊的`版權'來思考? 需要嗎?

    3.1. 版權跟原作者其實沒有必然直接的關係. 錢由誰賺的關係還要大些.

    4. 上次所謂`抄文'事件, 問題在有人存心冒認自己是作品的作者.

    5. 講到底, 關鍵只在於要有proper citation.

    6. 有人拿CC來表明自己的作品是有版權的, `提示'他人不要亂來. 其實CC的重點剛好相反. 一般商業版權的思路是ALL rights reserved. 基本態度即是, 商業版權是不准用(除了講明的例外); CC相反, 是隨便用(除了講明的例外).

    7. 上面所謂用, 是個縮略講法, 包括覆製, 使用, 改裝等等.

    8. `歷史告訴我們:珍惜自由,否則你就會失去它。'

    Value your freedom, or you will lose it, teaches history. ``Don't bother us with politics,'' respond those who don't want to learn.

    --Linux, GNU, and freedom


    9. 這是文化, 這是意識形態: `spreading freedom and cooperation, replacing proprietary stuff that forbids cooperation, and thus make our society better.(Copyleft: Pragmatic Idealism)' 你同意不同意?

    9.1 這裡所謂cooperation. 是就廣義而言, 指作品有不同人的參與. 不一定是約定的, 也可以指借用前人作品再創作. 例如勁歌金曲 => 古巨基的勁歌金曲 => 東宮西宮之西九龍皇帝的香港輓歌.

    10. 要講版權, 先從自由/開放軟體說起:

    當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都還在茹毛飲血, 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等等文明都算是遙遠的未來式的一個時代, 地球上已經出現了一個最早懂得用火的古文明。 有關這個文明的事蹟, 我們所知不多, 只知道他們除了科技先進之外, 在法律觀念上更是直逼現代社會。 他們認為鑽木取火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不認同這個看法的朋友一定沒有看過 Tom Hanks 在 「浩劫餘生」 片中為了取火而刺傷手的狼狽可憐模樣 -- 下次你自己試試看就知道有多困難了) 而火所具有的「致灰」能力, 更是一種有價值的財產。 為了促進社會的進步, 如果不立法加以保護, 有誰會願意鑽木取火呢? 因此他們發明了 「致灰財產權」 的抽象觀念, 立法防止火焰任意散佈, 以免傷害到擁有人的經濟權益。 有關這段歷史, 請見 「Fire, Work with me」 一文。

    --酋長與巫醫的對談:自由火焰的經濟價值


    11. link (這裡指廣義的trackback link, 如上面出處的link) 不但不是侵害原作, 反而是給與proper credit之舉. 要問准的觀念不知何來.

    11.1. 問准, 勉強可以理解為`請問這個座位有沒有人坐?'之類的禮數

    12. scan一本雜誌的封面,放在網上, 圖中清楚顯示該雜誌的LOGO, 為甚麼是侵權而不是(變相)宣傳?

    12.1. 社會要問的不是法律怎樣定, 而是應該怎樣定, 有甚麼道理要如此定.

    12.2. 一個社會如果不能容許這種創作(親愛的客戶提及的兩年前曾犯過類似的情況), 這個社會有病.

    12.3. 版權跟原作者其實沒有必然直接的關係. 跟錢由誰賺的關係還要大些.

    13. 想起兩個字: 扼殺.

    他約我去迪士尼

  • 溯洄從之

  • 港聞 > 明報 > 讓年輕人發揮才華 網上紅得快去得快
    6月 6日 星期一 05:05 更新

    .....「但網絡也有它的遊戲規則,紅得快去得快,別期望會做現實世界的紅歌星」,邵家臻看得現實。聽過《他約我去迪士尼》的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馮應謙指出,音樂是虛擬世界中最易流行的東西,將會成為趨勢,但目前難憑網上歌曲賺錢,要需時讓網絡音樂世界成熟,甚至改變目前的文化產業經營模式。.....


    問:

    邵家臻 -
    1. `網絡也有它的遊戲規則,紅得快去得快', 紅得快去得快是網絡獨有的規則嗎?
    2. 網絡上紅得快去得快. 是指如果她沒有定期有新作品, 好作品, 還是即使她定期有新作品, 好作品?
    3. 網絡上紅得快去得快的規則,跟做不做到現實世界的紅歌星, 有甚麼直接關係?
    4. `別期望會做現實世界的紅歌星', 有誰會如此天真地以為網絡上紅,自然會變成在現實世界的紅歌星?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馮應謙 -
    5. `但目前難憑網上歌曲賺錢,要需時讓網絡音樂世界成熟'. 言下之意, 音樂世界成熟 = 能賺錢?!

    豈有此理, 隨口.

    Florence 莫怪.

    基督榮進耶京圖 (翻譯練習)


    廿一世紀的聖像畫家Gosey認為聖像畫是「以線條和色彩替聖言寫生」。歷代聖像畫家很少單單把聖經中的情景畫成畫像。聖像畫充滿象徵符號,向觀者表達的信息超乎表面視覺圖案。

    大衛的偷情故事


    (舊文一篇)

    拿這個題目, 安在撒母耳記11章, 實在有點浪費, 讀一讀經文, 你就會發現, 講偷情部分極少, 一點兒像樣的描寫都沒有, 而且平淡得出奇---如果拿這種貨色去拍電影, 肯定要賠本---

    一日,太陽平西,大衛從床上起來,在王宮的平頂上遊行,看見一個婦人沐浴,容貌甚美, 大衛就差人打聽那婦人是誰。有人說:「她是以連的女兒,赫人烏利亞的妻拔示巴。」 大衛差人去,將婦人接來;那時她的月經才得潔淨。她來了,大衛與她同房,她就回家去了。


    你看,是不是平淡得出奇, 平淡得好像生活中的一部分, 跟擦牙洗臉更衣出門坐車上班吃午飯沒有分別似的.「她來了,他與她同房,她就回家去了」.回家去了---放工了吃飯了, 一切那麼如常, 一切那麼自然, 一切那麼漫不經心. 「於是她懷了孕......」

    等一等! 甚麼? 懷了孕?! 不是吧! 那時 (時人認為月經剛潔淨不會懷孕.)不可能的, 一定是弄錯了, 不會的, 不會的, 說笑吧! 不是吧! 那時她月經明明才得潔淨啊! 不可能的, 一定是弄錯了, 不會的, 不會的, 說笑吧!

    「我懷了孕。」

    怎麼辦?

    一日,太陽平西,大衛從床上起來,在王宮的平頂上遊行,看見一個婦人沐浴,容貌甚美, 大衛就差人打聽那婦人是誰。有人說:「她是以連的女兒,赫人烏利亞的妻拔示巴。」 大衛差人去,將婦人接來;那時她的月經才得潔淨。她來了,大衛與她同房,她就回家去了。 於是她懷了孕,打發人去告訴大衛說:「我懷了孕。」


    大衛差人到約押那裏說:「你打發赫人烏利亞(女人的丈夫)到我這裏來。」約押就打發烏利亞去見大衛,烏利亞來了......

    戰前廣東話文學


    珠海夢餘生(廖恩燾)《嬉笑集》〈漢書人物分詠〉

    1.
    荊軻嚇失佢三魂, 好在良官無搬親, 野仔執番條爛命, 龜公害盡幾多人, 監生點解來陪葬, 臨死唔知重拜神, 萬里咁長城一座, 後來番鬼當新聞.


    2.
    荷包無貨重招呼, 外父公真眼色高, 皇帝著條龍打種, 功臣當隻狗掤毛, 亂來射尿淋人帽, 詐去疴茄避把刀, 唔係打蛇隨棍上, 江山點得到佢撈.


    3.
    聲大條腰又咁粗,殺人放火亂糟糟, 惡爺點忿來丟架, 病佬唔岩就釘煲, 兩隻公婆流出尿, 八千人馬剩渣毛, 吟詩睇怕吟唔甩,跑到烏江就一刀.


    4.
    十月天時芥菜心,突然挑起為彈琴, 姑爺賣賦錢難搵, 小姐當爐酒要斟, 窮到牛頭賒褲著, 碰岩獅鼻打鑼尋, 茂陵重想裝埋艇, 頭白吟成無晒音.


    Keys: 1.秦始皇, 2.漢高祖, 3.楚項羽, 4.司馬相如
    Ref: 1949年重印本〈序及跋〉,〈漢書人物分詠

    另, 廖恩燾《新粵謳解心》:

    小蠻妝束最風華,螺髻香盤茉莉花,除卻後庭歌玉樹,不教重譜入琵琶。

    可敬


    standpoint
    Jeff Widener (The Associated Press)

    memory
    Dominikans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Tiananmen_Square_protests_of_1989

    Labels:

    忍不住說句壞話


    話說歷史系助教寄來電郵, 大意謂:

    各位曾收讀某科的同學, 鑒於部份同學對本地文化歷史的濃厚興趣,某教授希望邀請各位同學於下星期某月某日共同前往坪洲參觀當地祭祀活動,而此活動只屬閑暇擴闊視野,與學科評分並沒有任何關連。


    讀到此活動一句, 心有慼慼然, 不期然想起課上有些同學講究評分細則如何熱中, 如何鉅細無遺, 原來說來說去不過為了幾分貨仔, 一百幾十字之差, 卻公平不公平計較不停.

    我在物理系讀書的時候, 從沒有見過這種現象. 系裡有甚麼活動, 或者大師講學, 或者師生座談, 或者在暑假自薦當研究助理. 從來都是有意者自來, 無意者自便. 從沒有人意識過, 講究過計分不計分的.

    明明是個賺錢為本的MA課程, 派GRADE鬆手普天同慶心照不宣, 還計較雞毛蒜皮的上下幾分做甚麼. 研究院的課, 又不是會考要按POINTS計分, 老師助教也不是儍子, 以量補拙漫談無根者, 只會弄巧反拙. 是不是鶴立雞群, 能不能脫穎而出全看各人造化. 不是靠長篇大論纏回來的, 如此小心眼何苦呢? 已經是研究院的課, 學風居然如此勢利, 有時還集體創作出一些互扯衫尾阻人用功的規矩, 真是豈有此理.

    一時感觸, 忍不住覆了助教幾句斗膽的話:

    助教, 跟你說句心底話, 對我這個讀物理出身的`外系生'來說, 有一件事實在很難明白: 對追求學問, 開擴視野的種種活動, 也要聲明與學科評分有沒有關連, 那似乎反映這裡的學習風氣脫不了一點勢利. 我想你 --- 一個追求學問的人 --- 逼不得已要加上這句聲明的時候一定是很難受,很痛心的了.


    我的下場怎樣? 不知道.

    高低立見

  • 溯洄從之

  • 家嚴每次見電視上有外交官員說話, 總會順口溜批評一句, 說`外交官說話當然是無荾兩可, 不會透露任何消息.' 不過同樣是外交詞令, 高低手之間, 也可以有天壤之別: (例子出處)

    個案一:
    2002年11月,江澤民訪美,一名學生問他中國對熊猫保護採取了哪些步驟?' 江澤民回答:`我是搞电機的,我跟你們一樣非常喜歡熊猫,但對熊猫很少研究。'(台下一陣大笑。)


    個案二:
    有記者請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告訴大家, 美國到底有多少武器,好讓大家放心。基辛格答道:`我固然知道美國有多少武器,但是我不能說出來,因為蘇聯千方百計想知道美國武器的數量,我焉能讓蘇聯就這樣不花一分錢, 從我口中得知答案呢。'


    一個跡近無賴, 一個談笑風生. 這叫做, 高下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