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comments | archives | links | create | song
(reminder: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 probably.)

文言詩篇二首


我從前真的很喜歡抄東西. 也許今天仍是.

找到一張抄了聖經中兩首詩篇的廢紙. 記在這裡, 可以把原紙扔掉. 坦白說, 兩譯實在別扭堆砌, 味同嚼蠟. 可能是給我動過手腳的結果.

詩二十三: (委辦譯本, 略改)
耶和華為我牧兮,吾是以無匱。使我伏芳草之苑,引我至靜水之溪。蘇吾之困憊,導我於坦途,扶我以乃杖,以副其仁慈。蒙爾之眷佑,行行相隨,故游陰翳而不驚。為我肆筵,沐我以膏,予之罍盆,使敵之目睹。恩寵福祐,畢生靡窮。耶和華有室兮,爰居爰處,日久月長。


詩八: (委辦譯本, 略改)
皇皇雅巍吾之主,赫赫於天兮,巍巍於地。爾以赤子乳哺者之口,極力以頌揚,使仇敵緘口而弗張。我觀爾所造之穹蒼,又星月之輝光:世人為誰兮,爾垂念之;人子為誰兮,爾眷顧之。爾使人子少遜於天使兮,後加以尊榮,任以督所造之物,服萬物於其下。六畜百獸,飛鳥潛鱗,海中百物,無不歸其統轄。巍巍乎,我主雅巍之在寰宇乎。


和合本其實有三個譯本, 一本用官話/國語, 一本淺文理 (即接近白話的文言), 一本(深)文理. 其中深淺文理二本的舊約部分完全相同. 三個譯本百年來也沒有重修過. 國語和合本1988年(?)算是出過一個新式標點本, 今年新約部分的修訂本了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

但願國語和合本的修訂本, 能把詩篇譯成真正像樣的新詩----雖然我不樂觀.

詩篇真正有名的文言譯本是, 吳經熊《聖詠譯義》.

(第二十三首:良牧) 主乃我之牧,所需百無憂。令我草上憩,引我澤畔游。吾魂得復蘇,仁育一何周?更為聖名故,率我正道由。......


(第八首:萬物之靈) 我主在天上,聖名天下揚。諸天現光彩,妙手運陰陽。......飲水須思源,殊恩何以償?但願大地上,聖名萬古芳。


不過此譯非常 "將就" 譯者的意思.

別誤會, 我不會寫詩, 也很少讀詩.

Labels:

聖杯


錯, 錯哂. 錯的是我.

我從前寫下的批評是過份的. 聖杯正是Holy Grail慣常的譯法. 譯者如此並非外行, 武斷的是我. 但Holy Grail並非指聖餐禮儀中所用的禮器chalice, 而是傳說中指當年盛過基督從十字架上流出來的血的盛器.

傳說中耶穌最後晚餐所用之杯叫Holy Chalice, 雖然有些傳說把兩者混淆起來.

* * *

要找聖杯嗎? 不用上天下海, 也不用破解達文西密碼, 到天后廟, 北帝廟, 到關帝廟找吧!

聖杯 = 在神前許願或問事時,將二只杯筊丟擲,若呈一正一反,則代表將會如願或有吉祥的結果,稱為聖杯。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第十四出:明日恁地,神前拜跪。神還許妾嫁君時,覓一個聖杯。


翻譯的朋友要是把教會裡的chalice (聖爵或聖餐杯) 譯做聖杯, 一看而知是教會外行. 為甚麼是外行, 用YAHOO查一查, 看看查出甚麼來就知道:

聖爵,
聖餐杯,
聖杯

但那也難怪, 查字典, 的確可能查到把聖爵或聖餐杯叫做聖杯. 可是那字典的執筆人大概是教外人. 不信的話, 多看幾個教中專有名詞, 馬上露餡.

教會中人的會不會叫聖餐杯做聖杯? 會, 怎麼不會, 偷懶時說少一個字囉.

點票 (未寫完)


一段想像在總議會上的發言

1. 回憶

主席, 記得第一次參加總議會大會, 記憶最深刻的是修訂法規時那個點票的場面.

一般議案.... 法規修訂, 天壤之別.

吳希女士帶領他的一群女將, 雄糾糾地步伐整齊, 分兩行迅速進入會場, 馬上站好位置. 然後眾代表舉手投票, 眾女將彷彿訓練有數的一聲聲自遠而近: "15, 16, 13, 21.... 贊成共132票", 法規修訂案通過. 清脆利落.

速度之快, 效率之高, 歎-為-觀-止.

今年, 我有幸以委員會代表的資格, 再次參加總議會大會. 法規照樣修訂, 可是那個歎為觀止的場面, 卻去如黃鶴. 沒有
跟一般議案的表決程序一樣.

2. 不明所以的解釋

3. 點票儀式以示法規特別莊嚴

4. 落墨準繩依據傳統

5. 開玩笑. 每項法規修訂都提出點票動議會給人綁架

6. 再不能看到點票

7. 歷史和希望

這沒有甚麼大不了的事, 不過, 心裡有氣. 這種投票不過是儀式, 人盡皆知. 儀式之所以有 "法力", 是因為煞有介事待之. 一旦不再 煞有介事待之, 儀式就會失效. 透過儀式所表達的傳統也隨之消失.

字花


1/ 阿晨談起最近才讀到《字花》.

2/ 我這個人是個慢郎中, 事事也慢三拍. 也是早幾天才捧讀. 還要是同事借上借, 特意讓我一睹其風采. (感激). 一打開, 心情如沐春風, 彷彿浴在梁文道獻辭裡所謂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朝氣勃勃. 相相封面, 看看目錄, 翻翻內文, 編輯們那份心那份勁, 令人感動, 甚至有點激動 (我不知自己是否三分鐘熱度).

3/ 喜歡大眾發言那兩頁. 貼滿了相片, 你一言我一語地各抒對字花一名的意見, 熱鬧得很, 大有到群眾中去的氣氛. 可是編輯對字花其名的一番辯解, 卻太別扭了. 這群編者是甚麼人物, 以字花起名, 怎會不有意讓人聯想到昔日買字花的活動. 如其推說無關, 不如擺明車馬, 直說取名字花, 正要影射或使人聯想起昔日的字花----平民大眾的活動. 一來取文字裡開出花朵的意思, 跟文學雜誌相應; 二來又表明文學並不是殿堂式的活動, 一般人也可以, 也應該, 也能夠欣賞文學, 創作文學. 三來在香港辦文學雜誌根本就是非懷著義無反顧押下去博一舖之心不可的, 如此取名又暗地裡添一重自我解嘲的隱喻作用. 撥款當局的忠告之語, 固然教人氣結, 但一眾編者也不用糾枉過正/頂嘴拗頸成性吧.

4/ 字花的設計是足堪玩味的, 很有文學情懷. 美. 倍覺編者心思. 但翻起來總覺得有點雜. 也許今天雜誌就是應該予人雜的感覺, 也許因為香港人的人口味就是愛好雜, 而且雜誌雜誌, 顧名思義, 非雜不可. 雜, 正表現編者的時代觸覺.

設計有些地方不太替讀者設想, 好幾處墊在文字底下的圖畫太碎太花太深色, 上面的文字教人難讀. 有幾頁在書頁中間又攔腰加了一行虛線, 本意是讓畫面不致於太寡, 心思是有, 可惜線卻踩了字----按理設計排版者都是有經驗之人, 沒來由會如此失策, 有點奇怪.

5/ 字花末頁的地方, 影了兩本書的封底內頁借閱記錄. 最不忍看到圖書館職員把那寫了誰在某年某月借過的記錄單撕去. 那動作, 簡直就像切斷我們與過去的聯繫, 有種給割裂的難受.

我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 溯洄從之

  • 小站SHARE: 男人心疼女人的 12 種方式

    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 我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韓黎詩:“受盡了命運那巨棒的痛打,我的頭在流血,但不曾垂下!” 華茲華斯詩:“最微小的花朵對於我,能激起非淚水所能表現的深思。” 完整的人生應該兼有這兩種至高的境界。一個人到了這種境界,他能動也能靜,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世紀人一樣的複雜,也能像亞當夏娃一樣的純真,一句話,他心裡已有猛虎在細嗅薔薇。

    ----余光中《猛虎和薔薇》


    (那個 "細" 字是關鍵, 不可少.)

    佩戴/配戴眼鏡


    昨天有位小姑娘講起眼鏡, 舉了佩戴/配戴/佩帶/配帶四個詞, 不知道應該配那個動詞才對. 那位小姑娘大概是查了國語辭典, 因為他說啞老師佩戴/配戴/佩帶三個詞語也有, 但沒有配帶一詞. 小姑娘面對那三個答案, 手足無措. 於是幾個小朋友熱熱鬧鬧地討論一番.

    這問題聽起來很難, 無所適從似的, 然而我猜之所以無所適從, 只因問題一開始就進了陷阱. 你真的不曉得用哪個動詞嗎? 想一想:

    a.患上大近視, 你會去__配/佩__眼鏡. (配)
    b.看書的時候, 你會__戴/帶__眼鏡. (戴)
    c.你有沒有__戴/帶__眼鏡? 有, 在袋裡. (帶)

    書面語不一定非雙音詞不可. 習以為常的單音詞好端端放著不用, 空對著那幾個雙音詞發愁何益.

    教育學院有份科學科用詞報告, 裡面提到應該用配戴. 我想無論所謂佩戴眼鏡, 還是配戴眼鏡都是那些動詞的引伸用法. 要問的是, 引伸了哪一方面. 國語辭典:

    佩戴】(相似詞:佩帶)繫掛物品在身上。如:她佩戴一隻新錶。
    配戴】搭配佩戴。如:這件禮服要配戴項鍊才會更加出色。
    佩帶】(相似詞:佩戴)將物品繫掛在身上。如:胸前佩帶一朵康乃馨。


    配戴有 配合/配襯 的意義. 如果課本上說, "患近視眼的人可以 配戴 合適的眼鏡來矯正視力". 那用法也許很順理成章, 因為鏡片有凹凸透鏡之分, 有度數之分. 有散光程度之分.

    但是, 如果你說你今天 "配戴一副無框眼鏡" 的話. 我會以為你家中有許多副眼鏡, 今天找了這一副來 配搭衣服. 或者眼鏡於你猶如飾物, 為襯衫做型而戴.

    香港: 殖民地社會


    Introduction of Faure, Society: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

    香港: 殖民地社會

    香港是中國沿海城市,是華人為主的城市,是大都會。但說到底,更是個殖民地。



    HONG KONG, COLONIAL SOCIETY

    Hong Kong was a China coast city. It was by and large a Chinese city. It was a metropolis. But above all, it was a colony.


    Hong Kong became a British colony from 1842. It outlasted most British colonies. Post-Second World War Britain lost its world power status and gave up most of its colonies; in the pursuit of an open door into Europe, it gave up even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But colonial status lingered on in Hong Kong because, as it was said in the 1960s, China tolerated it, Britain saw no alternative to continuing and the Hong Kong people wanted it. By the 1980s, that situation changed.

    Even at its mightiest, Britain had no social policy on Hong Kong as such. It applied British justice and periodically enforced standards that had been tried in Britain, whether or not they had succeeded in Britain or were suited to Hong Kong. It is hard to understand wh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would have promoted a Housing Society together with a Resettlement Department in the 1 950s unless one realizes that the British home government sought to provide housing in Britain through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building societies and local. councils. It is also hard to understand why in the 1970s Hong Kong should have adopted a sudden spate of labour legislation until one sees that a Labour government had come to power in London and that British Members of Parliament and the British press in the 1960s had been painting Hong Kong as a sweatshop. Hong Kong people did not demand housing, social welfare, legislation, police, not even universal education; but, in post-war Hong Kong, they had been granted by acts of benevolent government. Once granted, however, many Hong Kong people delighted in having these provisions. In this way, the benevolent provisions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ogether with other provisions that were less benevolent, wove their way into Hong Kong society.

    A superimposed government was the mark of the colonial status. But there must have been a society on which it was superimposed.

    睇唔到睇唔到 (小廣告)


    人的記憶與經驗常把其身處的環境聯繫起來。但生活在香港總是匆忙,像沒法留住任何事物。一動(錄像)與一靜(硬照攝影)將展示你“看不到”的油尖旺。



    睇唔到睇唔到 Unseen
    2006.5.19 ~ 6.4
    油麻地上海街404號地下
    週二至週日上午11時至下午8時 ( 午膳 2 -3 時 )
    週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著意 (囈語)

  • 溯洄從之

  • 如果你愛我 listen(At 17)

    在這一刻 讓你於高處跌下
    而無懼怕 如我愛你
    用你的方法承受承受你嗎
    但我沒有答話 相信仍在尋覓對白
    有些細沙 令一室空氣現在混濁了吧

    難得一刻 讓我將真相透露如同病發
    如我愛你 用我的一切明白明白你嗎
    但我沒有說話 不算疲累
    仍舊坐下 轉一個彎
    讓灰色知覺慢慢如微塵降下

    * 知不知這份愛搖動時 便發現心的層次
    這關係 今天美麗未如從前
    還有沒有意思 知不知我為你沉下時
    在發問我願不願意
    這關係 一些缺憾造成懷疑
    不著痕跡地情變

    讓你讓我愛吧
    相對時候仍未太壞
    抹一抹它 會飛的終會慢慢如微塵降下

    Repeat *

    相親相愛直至搖動時 便發現心的層次
    這關係 今天美麗未如從前
    還有沒有意思 不知不覺直至沉下時
    在發問我願不願見 這關係
    怎麼接受未如從前 不斷回憶著情意


    曲:梁基爵 詞:周耀輝 (稍改)

    李天命《舞別》

  • 溯洄從之

  • 翩然的輕盈 翩然的舞
    嫣然的意態 嫣然的妒
    黯然的夜盡 黯然的別
    茫然的曉寒 茫然的路

    小學補充讀物.詞語二(明亮的)


    明亮的陽光
    明亮的路燈
    明亮的眼睛
    明亮的火把

    小學補充讀物.詞語一 (輕輕的)


    輕輕的
    輕輕的風
    輕輕的羽毛
    輕輕的吻


    細細的
    細細的雨
    細細的聲音
    細細的腰


    輕輕地
    輕輕地敲門
    輕輕地走路
    輕輕地咪咪叫(貓兒)


    快樂地
    快樂地回家
    快樂地玩耍
    快樂地唱著歌謠

    「華人與狗不得內進」


    石川禎浩 有關文章所引用的上海外灘公園「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告示牌史料. 按時序重排.

    第一眼讀到這篇文章, 就有衝動把裡面引的史料重排一次來看. 史料從1903到1927年. 前後20幾年, 還不到一代人.

    注意那20幾年間的變化. 公園的禁例一直在放寬, 最少字眼不斷地變得客氣. 似乎到了20年代初, 雖然成文的規則沒有改, 公園遏抑的只是華人形像在公園出現. 再過三幾年, 似乎公園連這政策也放棄了, 只剩下外國人的排拒目光.

    1903年還是光緒年, 27年已經是民國16年. 但我並不認為這些變化, 跟推翻清朝建立民國有關. 有沒有辛亥革命, 故事也是一樣變化.

    這些引述中的各種言論, 以訛傳訛者有之, 打稻草人者有之, 口不對心者有之, 自以為偉大者有之. 各種古靈精怪的心態, 並列紛陳.

    (事實記述或親身經歷的記述以黑體標明, 以資識別.)


    # 1903年. 上海外灘公園規則:

    * 第一條 腳踏車及犬不准入內。
    (No dogs and bicycles are admitted.)
    * 第五條 除西人傭僕外,華人一概不准入內。
    (No Chinese are admitted, except servants in attendance upon foreigners.)


    # 1903年7月20日. 《周作人日記》(癸卯):

    在入口處,掛有大書「犬與華人不准入」的「金字牌」。


    # 1913年. 上海外灘公園規則:


    * 第一條 這些公園為外國人專用。
    (These Gardens are reserved exclusively for the foreign community.)
    * 第二條 狗與自行車不得入內。
    (No dogs and bicycles are admitted.)


    # 1917年. 上海外灘公園規則:


    * 第一條 這些公園為外國人所用。
    (These Gardens are reserved for the foreign community.)
    * 第三條 服裝不體面者不得入內。
    (No Persons are admitted unless respectably dressed.)
    * 第四條 狗與自行車不得入內。
    (No dogs and bicycles are admitted.)


    # 1917年. 姚公鶴《上海閑話》:

    【華人不得入公園內】租界中外人公共建築之所,每不准華人之闌入,喧賓奪主,無過於此。今之跑馬場及白大橋下之公園,其最著矣。…… 今門首高標英文於木牌,所云「狗與華人不准入內」是也。

    惟此事並無國際強弱之關係,乃國民教育之關係。聞昔時外人並無此項禁令,歷見華人一入公共地方,折花驅鳥,躁踏地方,無所不為,於是跑馬場首以營業公司名義,禁止華人之涉足。…… 嗚呼!教育不普及,又曷怪公益心之薄弱耶!


    # 1923年11月. 蔡和森〈被外國帝國主義宰制八十年的上海〉《嚮導》46(1923):352:

    上海未開埠以前,一草一石,那一點不是華人的?但是既開埠以後,租界以內,最初是不准華人居住的,而「華人與犬不得入內」的標揭,至今還懸掛在外國公園的門上!…… 所以住在租界裡面的華人,簡直當不得一條洋狗!


    # 1924年4月14日. 韓祖德〈上海租界公園開放問題〉《時事新報》:

    聽說上面幾個公園,從前是公開過的,因為我們同胞的公共道德心太缺乏了,所以遭西洋人的厭惡,曾經有「華人與狗,不准入內」的牌示。…… 聽說外國人所持為唯一的拒絕我們華人享受公園的娛樂的理由,因為歐戰和平紀念開慶祝會的那天,花園的花都被人家摘盡了。…… 我不敢擔保不再發生我們華人的弱點,所以也不敢完全要求自由地開放公園。不過像現在的嚴格的取諦,我總不顯意自號為文明的友邦人久長維持下去。…… 我願上海的華私快教你們子女們去培養些公德心,不要叫他們貪了一些花草,便被自利和自私戰勝,連累全體的居民都得不到應有的權利。


    # 1924年7月. 《楊闇公日記》(中共黨員, 楊尚昆兄長):

    * (7月7日) 入夜往訪新民,偕同子于赴黃浦江〔公園〕。子于著常服,不能入公園內,心內憤甚!外人壓迫的痕跡,國人沒有見著嗎?

    * (7月9日) 六時許與子于、新民等赴黃浦公園一遊(子于因欲入內,特改作洋服),瀏覽至九時許,改赴法國公園。此地較〔黃〕 浦江公園要好得多,耍至十一時許才歸,到滬來最快活的了。



    # 1924年11月. 孫中山神戶演說 (《孫中山全集》卷11):

    上海的黃浦灘和北四川路那兩個公園,我們中國人至今都是不能進去。從前在那些公園的門口,並掛一塊牌說,「狗同中國人不許入。」現在雖然是取消了那塊牌,還沒有取消那個禁例。


    # 1926年. 後藤朝太郎《支那游記》:

    那座公園雖說是不允許支那人進入的,其實並非不允像支那人者進入。因為是上海工部局所公認的公園,所以並非支那人的我,進入其間散步則理應無礙。…… 我因懷以支那服為常服的心情,故不怕別人是如何看我的。站在園內小徑交叉口的印度巡捕亦以不審之眼光掃視我的行蹤。雖然沒有貴婦人等把視線注入於我,但有些紳士、淑女用奇怪的眼光注現著我這個不懂公園規矩的支那人。…… 我自己因為有這身支那服竟能進公園散步的緣故,內心充滿了一種俠義心,甚至希望印度巡捕會衝著我來說一些什麼訓斥的話。但是他們半信半疑地盯著我,終於欲言又止,結果是什麼也沒說就算了。如果他們因為支那服而訓斥我的話,還想等待著同他們好好辯駁一番,不幸的是,這番辯駁終於沒有發生。




    Source: 石川禎浩,〈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告示牌問題考〉,收於黃克武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思想政權與社會力量》(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2).

    婦女史書目


    葉漢明:婦女/性別史研究法書目

    • 成令方:〈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和理論──二十年來英美女性歷史學者關注的議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 (l993)。

    • 馬雪萍:〈論婦女主義史學的理論和方法論〉,載歷史科學規劃小祖史學理論組編:《歷史研究方法論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 葉漢明:《主體的追尋:中國婦女史研究析論》(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9)。

    • Bock, G., "Women's History and Gender History: Aspects of An International Debate", in R. Shoemaker & M. Vincent, eds., Gender and History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 1998).

    • Lerner, G. "Placing Women in History: Definitions and Challenges", Feminist Studies, 3:1/2 (1975).

    • Kelly-Gadol, J., "The Social Relation of the Sexes: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Women's History", Sign, 1:4 (1976).

    • Leydesdorff S., "Gender and the Categories of Experienced History", in L. Davidoff, et at, Gender and Histor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xford, 2000).

    • Mann, S., "What Can Feminist Theory Do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A Brief Review of Scholarship in the U.S.," Research on Wome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1 (1993).

    • Rose, S. O., "Gender History/Women's History: Is Feminist Scholarship Losing Its Critical Edge?" 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 5:1 (1993).

    • Scott, J., Feminism and Histoty (Oxford, 1996).

    • ----,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New York, 1988).

    • Sheridan, M. & I. Salaff, eds., Lives, Chinese Working Women (Bloomington, 1984).

    • Smith, B. G., The Gender of History: Men, Women, and Historical Practice (Cambridge, Mass., 1998). 

    單車王子會考記--洪松蔭專訪


    小手術.

    東周刊, 人物專訪 (2006.5.17, #54)


    會考,人人都不能免俗。問十個考生,應該會有十一個跑出來說「憎爆」會考,第十二個還未踏足試場因而回答「是但啦」。第十三個是異數,這個異數,叫做洪松蔭。

    中二因為做「飛仔」而被踢出校,綴學了,做不了學生王子。那就做單車王子吧。全港單車精英大賽,他拿了七年總冠軍。代表港隊出戰奧運和亞運,兼三屆全港傑出運動員。四十三歲,任保險公司區域總監。名成利就,依然甘願漏夜趕科場。

    「會考係一種經歷,一個過程,我想完成呢個過程。」雖然預計自己僅得兩科及格,單車王子依然掏出體育精神,矢志補回那塊空白了的記憶。


    上周二,中國語文課程甲會考,洪松蔭與大群八九十年代出生的靚仔靚妹一同步出考場。鋼條身形,亮白恤衫深色西褲,在那一大堆花喱花碌的T恤、那個青春滿瀉的畫面之中,他,依然是個王子。

    單車場上,洪松蔭萬人景仰。單車王子黃金寶是第二代,洪松蔭才叫開山鼻祖。又聽聞,身為保險公司的區域總監,手下閒閒地一二百人。他住的北半山金龍台千四呎單位,市值起值七八百萬。如此生活,還一頭栽進會考這個地獄?


    我想完成呢個過程

    「會考係一種經歷,一個過程,我想完成呢個過程。」為尋回這塊失落了的記憶,兩年前,他報讀皇仁夜校。......

    「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好混亂!年紀大,理解能力慢,明左之後好開心,但到計個時又唔記得晒。」

    今年考生都不會忘記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子苦笑說:「條題目問作者描寫繁熱鬧既景色,目的係乜野,我唔記得左呢課講乜。」咁,點算?

    「咪亂作囉,話佢諷刺D人看事物只會睇表面,哈哈。」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正是作者不甘隨俗、孤高寂寞的自況。......


    業餘王子,業餘後勁

    ......直言明年不再重考的他,說一切只在乎過程,不在成積。「考完會考,我發現,原來讀書都要講講意志架!」好一句「都要」講意志,由此相信,他已尋回那失落了的一塊經歷。

    (p.56正中圖:
    「年紀大,理解能力慢,明左之後好開心,但到計個時又唔記得晒。」他如此形容人到中年考會考的苦況。)

    (p.57右上圖:
    「讀書都係趁後生好,後生有拼勁,又唔使理人既目光。」)

    蔡志祥.禮儀

  • 溯洄從之

  • 關於為什麼要觀察儀式,蔡志祥解釋說,儀式是一定時空中一定人群的活動,儀式將人們對社區的參與整合為一系列象徵符號,而且具有傳承性,這是因為儀式必須是固定的,否則在人們心中就失去了效力。我們研究禮儀的出發點仍然在於社會,儀式是不掌握文字的人的歷史記錄,其發展變化也反映著社會發展過程。

    ----張小也,讓理論從田野出發



    (禮儀是持定時空之中,特定人群的活動,把人群對社區的參與,化為一系列講究傳承的象徵符號。禮儀必須看似固定,否則在人心目中就會失去效力。我們研究禮儀,著眼點仍然是社會,禮儀是不掌握文字的人的歷史記錄,禮儀的發展變化過程反映了社會的發展變化。)


    其實禮儀是非文字的歷史記錄,不單單是不掌握文字的人的歷史記錄。因為無論掌不掌握文字的社會也有禮儀。

    鼓起勇氣吧! (囈語)


    那時瞎眼復明,耳聾復聰,
    跛足如鹿踴躍,啞巴解舌高歌,
    曠野將綠水如注,荒漠將湧出江河。

    (以賽亞書35:5-6, 拙譯)

    Then opened are the eyes of the blind
    and the ears of the deaf unstopped;
    Then the lame leap like deers,
    and the tongue of the speechless sings.
    Indeed waters break forth in the wilderness
    and streams in the desert.
    And the burning sand is a swamp,
    and the thirsty ground, springs of water.
    In the pasture of jackals is her resting place,
    [her] grass [turns] to reeds and rushes.



    ---

    聊備一格, 以待來者:

    焦沙成為澤國, 旱地湧出清泉.
    從前野狗盤踞處, 化作棲息之所,
    從前敗草凋零處, 化作蘆荻萋萋, 蒹葭蒼蒼.

    ---

    曠野將綠水如注, 荒漠懸河;
    焦沙將成為澤國, 旱地奔泉.

    曠野將綠水如注, 荒漠奔流;
    焦沙將湧泉成澤, 旱地翻江.

    Labels: ,

    怨望 (囈語)


    美人捲珠簾,
    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
    不知心恨誰.

    我很希望你會明白我,我很希望你會在我這方想一下,我更希望你會尊重我的決定。我相信對你對我都是好的。你我都可以冷靜一下。


    還有誰.

    上海街視藝空間 (小廣告)

  • 溯洄從之



  • booklet (pdf)

    空間 0606 號展覽

    睇唔到睇唔到 Unseen
    2006.5.19 ~ 6.4

    龍永邦 Franky Lung & 黎頌圖Lai Chung Toa

    兩位藝術家以相片及錄像將油尖旺平常不被注視的部份展視人前。


    油麻地上海街404號地下
    週二至週日上午11時至下午8時 ( 午膳 2 -3 時 )
    週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website

    紅白二事答與問


    很具體, 很實際, 連手續, 收費也說明.
    這集第三關之所以好看, 是因為那個講座是內行做給內行的.
    對象是各堂區辦事處的職員. 所以講得實在.

    教堂第三關: 紅、白二事答與問
    甲部 :「紅」事
    李亮神父 (主教公署)
    羅國輝神父 (禮儀委員會)
    (9:00-)

    婚禮有沒有OFFICE HOUR? 奉子成婚可不可以在聖堂結婚? 不參加婚姻培育可不可以在聖堂結婚? 慕道者可不可以在聖堂結婚? 教外人可不可以在聖堂結婚?


    乙部 : 「白」事
    李亮神父
    羅國輝神父
    閻德慈先生 (墳埸負責人)

    看後才知道, 原來下葬有那麼多手續要辦.


    ------


    純粹附錄:
    悶.

    教堂第二關: 機構與傳媒
    甲部 誰是老闆
    陳日君主教(11:00-)

    乙部 記者想要什麼
    譚秀嫺小姐 (蘋果日報首席記者)
    徐月娥小姐 (有線電視新聞部高級記者)
    (1:00:00-)各執一詞

    譚小姐直是凶, 只是那樣咀藐藐以理殺人的口吻, 怎能教人不生戒心, 真難想像他怎樣引得人說出東西來? 蘋果日報首席記者喎當然應該很了得, 然而似乎是只懂道理, 不懂人家心理, 可真不明白他是如何做到掌握世事變化的來龍去脈的.

    讀missy《主教任命》

  • 溯洄從之

  • 教區視聽中心 Video: 陳日君樞機專訪 談中國愛國會自行封聖主教 (片長 4'30")

    公教報(3247期): 「讓我們把一些事實搞清楚」 陳樞機談「自選自聖」主教


    早前的猜想與之相近. 回貼7/5/2006在miss lee《主教任命》的留言:

    其實這幾年來, 中梵很可能有某種隻眼開隻眼閉的協議, 新擢升的主教要經相方共同認可. 而教會內部, 心態上也有傾向得羅馬承認才是正當的趨勢,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主教,或明或暗地取得/謀求教宗的追認. 這個趨勢似乎已觸動一些人的神經.

    中梵建交, 意味著中國天主教會官方得正式(重新)承認他們的神職地位和權力由教宗授予. 我思疑......愛國會領袖或背後操縱的機關, 害怕在中梵建交的談判過程中, 自己的地位變得越來越不明朗, 因而有這些宣示權力的失態表現.

    或者這樣說明白點, 假設教會內部有爭議, 找靠山擺平的途徑, 現在是:

    相闗人士-->愛國會領袖-->宗教局

    中梵建立後, 可能出現的局面是:

    相闗人士-->教廷-->外交部(或背後的黨機關)-->宗教局-->愛國會領袖


    凡是大組織, 部門與部門各有山頭, 中共內部想也是如此. 中梵是外交問題, 也牽涉台灣問題, 不(僅)是 "宗教" 問題, 可以想像在談判的是哪個層次的人. 哪個層次的人變得沒有多少發言權.

    而且日漸(重新)培養出來的氣氛/傳統是, 教會內的神職和信友, 都普遍認為教廷有仲裁定奪的權威. 連官方說法也承認了這一點, 對以宗教局為靠山的教會領袖, 就更麻煩.

    上下夾擊, 可以理解, 某些人會變得相當不自在.

    前政治部羈留所

  • 溯洄從之

  • An unoccupied house in west Hong Kong was a house of political horrors not so long ago.

    Here is a question: Wouldn't you think that this is a prime Hong Kong historical heritage site? If not, then why not?

    ----東南西北 The White House In West Hong Kong


    * Google maps: location
    * 明報(YH): 摩星嶺白屋 政治黑獄首度曝光
    * 蘋果: 六七暴動期間, 曾令左派聞風喪膽, 囚政治犯「白屋」首曝光

    菲律賓刀客片段

  • 溯洄從之

  • from 拙劍園, 刀來劍往真面目.


    老人家名叫Antonio Ilustrisimo,菲律賓尊稱佢Tatang,係當地公認近代頂尖高手,平生多次同人真刀決鬥。... 看到影片他有些老人痴呆似的,但出手全達本能條件反射,正正是短兵或拳腳習者一生反覆練習追求之境,直接無思無索的一擊。...

    Eskrima Master Demo (Video )

    長洲太平清蘸 (小廣告)


    當我們以為太平清醮只是長洲一年一度的大型娛樂活動,有沒有想過它影響著長洲各族群之間的生活?


    陳慎慶編:《諸神嘉年華:香港宗教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國民間宗教

    2.1 科大衛(David Faure):〈宗教與地域的表徵〉

    打蘸: ... 對大多數村民來說,打蘸必須恆常地進行,... 因為這是祖先對神明的承諾。村民並不明白法師在做甚麼,... 重要的是,而且村民又有信心的是,法師所進行的連串儀式就是打蘸。村民也可以把自己的活動加入到法師的活動中去。 ... 打蘸從來都是包含了兩套並行而不相混的儀式。...

    村民自覺地延續一系列他們認為屬於自己的風俗,在他們的觀念中,這一點比任何方面更重要。... 儀式和看來是創造儀式的社群, 因傳統而聯繫起來,而傳統本身也在演化和不繼變異之中綿延下去。



    2.2 華琛 (James Watson):〈神祇標準化──華南沿岸天后地位的提昇(960-1960)〉

    2.3 蔡志祥:〈族群凝聚的強化:長洲醮會〉

    這地方充滿著族群互動的張力。......長洲的社群──包括惠州人、潮州人、廣府人和蛋家人──有一個層級秩序 (按: 誰最有權在長洲定居? 長洲是哪族群人話事的? ) 。......宗教儀式則不斷重新確認上述族群的層級秩序。(Study Guide, HKCSP)


    2.4 廖迪生:〈地方認同的塑造:香港天后崇拜的文化詮釋〉



    當然, 變成旅遊嘉年華後, 事情變得更複雜.

    歷史學家

  • 溯洄從之

  • 好的歷史學家必須狡詐. 要是他不夠狡詐, 怎能看得通這個狡詐的世界.

    ----David W. Faure

    多疑老頭上東周


    《東周刊》 2006.05.03

    我思疑......(科大衛教授專訪)

    學者係大學做咩野? 學野囉. 學者就係社會出錢, 請佢地去學野的人囉. 係呀, 唔係你以為比咁多錢大學做咩呀!

    教? 我真係唔知我有咩可以教人喎, 最多只係示範點樣學懂一D野咋喎!


    係呀,係今期呀,係東周刊呀。

    詳情未睇。


    延伸:
    * 思兼, 這個世界都是挂羊頭賣狗肉

    東周刊的科大衛(David Faure)專訪,
    Click大可看圖
    大家看時候小心噴茶噴飯。

    * 磚瓦居, 專訪的文字版.

    何真


    見來訪紀錄中, 有人在不斷找何真的資料. 我好奇, 沿他們的搜索連結看了一下, 發現他們那樣找法, 大概找不到甚麼. 要是查 "東莞伯 何真", 有用的東西可能多一點. 最少, 馬上出現 明史 何真傳.

    咁, 多口講幾句呀下. (唔知咁樣講野講得多, 會唔會好似阿咩哥咩咁, 變得靚仔又有型?)

    何真, 元末稱霸嶺南, 名義上接受元政府官號. 後來識時務向明政府投誠, 累官至 湖廣布政使 (專責財政的副省長), 封東莞伯 (Earl of 東莞).

    * 明史列傳十八: "何真,字邦佐,東莞人。少英偉,好書劍。......在官頗著聲望,尤喜儒術,讀書綴文。" 自少好書劍, 降明後變了整天讀書綴文. 個中原委, 不言而諭了吧.

    * "已,轉山東參政。四年命還廣東,收集舊卒。事竣,仍蒞山東。" 收集舊卒是甚麼意思? 明政府把何真調開, 自己卻鎮不住廣東, 結果要找他回去擺平? 解決後, 當然不能讓你留下來.

    * "大軍征雲南......勾軍(徵兵)廣東". 還留意到搜尋結果中(7)那份叫甚麼 "人命倪子貴等戍 《盟水齋存牘》p" 的東西, 裡面引了些明太祖實錄的內容. 除了可進一步澄清收集舊卒的事外, 也可以從中看到何真原來的勢力及其變化.

    《明太祖實錄》74,洪武五年六月癸卯
    參政何真收集廣東所部舊卒三千五百六十人,發青州衛守禦。

    《明太祖實錄》155,洪武十六年七月丁巳
    山西布政使何真乞致仕,從之。命真還廣州。真至鄉,尋招集舊所部兵校二萬七百七十七人并家屬送京師。

    《明太祖實錄》167,洪武十七年閏十月戊申
    致仕布政使何真復招集廣東舊所部兵三千四百二十三人送京師,間多道亡者,請追捕之。上曰:彼為民久矣,今復擾之,宜其然也。亡者勿問。

    《明太祖實錄》189,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己卯
    東莞伯何真卒。(中略)四年命還廣東收集舊將軍士,(中略)十六年致仕。是年,復命真及貴往廣東收集土豪一萬六百二十三人,(中略)十七年復命真往廣東收集未至軍校。


    明政府對何真的利用不可謂不盡.

    * 多提一點, 明史何真傳中, 朝廷對何真歸順的褒諭 錄了一大段, 還有一大段古怪的贊詞. 明史是甚麼年代編的? 清初. 知道清初政府的頭號大患, 那些句子出現, 也就並不出奇了.

    何真故事很黑社會吧? 真的, 把它想成黑社會, 故事就變得明朗. 搜尋何真資料的小兄弟, , 好自為之了----如果你好彩看到這篇貼文的話.

    含蓄

  • 溯洄從之

  • 「激烈爭辯達不到共識,唯有聆聽才能溝通
     針鋒相對爭不到認同,唯有退讓才能理解」

    「拋棄所有重擔吧!要登得越高,你的擔子就必須越輕。」

    我想,我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