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comments | archives | links | create | song
(reminder: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 probably.)

舊小說 (囈語)


余光中,《自豪與自幸──我的國文啟蒙》:

讀中國的舊小說,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認識舊社會的民俗風土、市井江湖,為儒道釋俗化的三教文化作一注腳;另一則是在文言與白話之間搭一橋梁,俾在兩岸自由來往。......舊小說融貫文白,不但語言生動,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詞匯豐富;用白話寫的,有口語的流暢,無西化之夾生,可謂舊社會白語文的「原湯正味」,而用文話寫的,如《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之類,亦屬淺近文言,便於白話過渡。加以故事引人入勝,這些小說最能使青年讀者潛化於無形,耽讀之余,不知不覺就把中文摸熟弄通,雖不足從事甚麼聲韻訓詁,至少可以做到文從字順,達意通情。


用白話寫的, 余光中沒有舉例. 我猜紅樓夢, 水滸傳, 老殘遊記之類應該算是吧.

三國演義的故事從起首到劉備入益州前, 是最有趣的部分, 到後來諸葛亮死了, 趣味就大減了. 故事的節奏自此變得很傖促, 人物的刻劃也沒之前著力, 像在快快把劇情交代了就了事. 舊小說長篇的似乎都有這個問題, 水滸寫到一百八十名好漢齊集梁山泊, 忠義堂大聚義以後就不好看. 紅樓最好看的部分是大家全搬進大觀園以前. 不知道跟後人托名續寫有沒有關係.

讀三國演義, 是中二時候的事. 上半部(諸葛亮死前)讀了不知多少遍, 當時幾乎到了滾瓜爛熟的地步. 作文功課, 滿紙都是三國演義裡的詞語句子, 老師看了, 還特地把我捉出來, 委婉地笑我囫圇吞棗呢.

說真的, 我的中文語感, 也正如余光中所說, 是從讀舊小說讀得來的. 這一點我可以現身說法, 充當個例子. 至於要讀到文從字順達意通情,那就得另找他例了.

0 Comments:

coComment


::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留言請留名, 謝!)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