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comments | archives | links | create | song
(reminder: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 probably.)

超渡


如實了解是宗教對話的開始——回應古斌〈陰魂信仰:在它討厭的地方牧靈〉

余劍龍


  拜讀古斌的大作(第一一五八期),談及中國人的陰魂信仰和喪禮儀式。筆者曾有參與道教超渡法事的經驗,以及對道教科儀研究略有涉獵,因此希望回應古氏文章中一些對道教法事的誤解,以作為本文宗教對話的根基,分析基督宗教葬禮牧靈的現況和相關課題。

道教超渡的真正意義

  古氏認為「打齋,用的是重覆的音律,以節奏主導,這樣,我不必掌握全幅布局,可以隨時插入和離場」,這是一種誤解。道教科儀的進行,必有先導的請聖臨壇、以及結尾的送聖還宮的環節,即是諸天神聖會在儀式中下降道場,因此不能隨時插入和離場。對比聖經「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有更具意識的神聖臨在感。再者,「打齋」絕不是以節奏為主導,單以常用的「先天斛食濟煉幽科」為例,內容包括了請聖、召魂、安慰、赦罪、煉形、施食、皈依、受戒,整個過程以幽魂為救贖和教化的對象,主科法師更需在過程中存想和內煉,以己身為爐鼎為幽魂煉魄還形,具有深厚的神學思想貫穿其間,絕非是以「節奏主導」以及「不必掌握全幅布局」。道教的超渡,主要的聽眾是亡魂,目的是透過天尊的加持,令亡魂聞經改過,得返正途。

基督宗教葬禮的特點和相關課題

  花費大量篇幅以重構道教超渡的真貌,目的是為了與基督宗教葬禮作如實的對話。親眷在道教儀式過程中聞經聽法,得到心理安慰,本是附帶的效果,但古氏提出「能否有基督教專業安魂組合,為人唱頌,撫平人心?」亦值得深思。本文認為基督宗教葬禮未能撫平人心,不是因為沒有「安魂組合」,而是具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原因。

  清朝因祭祖而導致的「禮儀之爭」,其核心問題在今時今日不少基督教會中,仍未解決。基於「忌邪的神」,基督宗教的葬禮禁止上香和鞠躬等具有祭祀意味的行為,只許祈禱和獻花(順帶一提,道教祭祀亡魂時有「香、花、燈、水、果」等五獻,上香和獻花其實都具有祭祀的意味),形式行為上和形象上的情感表達被故意地簡略,此與中國人以形式表達感情的習慣背道而馳(中國人被認為重視面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生活中形式性表達的重視),這是本文所指出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原因。

  雖然,基督宗教的葬禮儀式中也有讀經、有祈禱、有詩歌、甚至有講道,內容也是圍繞著深信耶穌的救恩等信念,然而,與道教儀式比較起來,道教極端形象化的表達——法師以琳琅杖打破十方地獄救出亡魂、親人為先人??靈魂淋浴更衣、與先人靈位一起走過仙橋、與先人一起向天尊皈依受戒、聽到先人已經「罪名消北府,生值注南宮」等等,在在都能令親友以視覺聽覺和行動,親自參與救渡先人的過程,既能生起對儀式效用的信心,也能如古氏所言「撫平人心」。

  不得不佩服古氏的膽色,他提出「能否牧師們,我們也上演破地獄,重溫救贖,繪形繪聲?」然而,其中神學問題的核心在於,此重演耶穌下解陰府打破陰間的鎖鏈,釋放被囚的亡魂的儀式,會否令觀眾誤以為救贖是儀式的魔法性效果,而不是基督十架的救恩,此點與道教不同,道教濟煉儀式的本身,即是產生救贖效果的魔法性原因。而且,此儀式會否產生在人神之間另立中介的問題——此在宗教改革時是重大課題,爭議點就在於天主教的七件聖事儀式。

總結

  古氏提出了很值得思考的課題,即基督宗教在葬禮牧靈的欠缺,然而要恰如其分地了解其他宗教的牧靈措施和神學理念,才能真正從中取材以作革新,並避免可能出現的神學問題。如實了解,正是宗教對話的開始,以及牧靈改良思考的基礙。

(作者為中山大學宗教學博士生,並持有天主教教理講授文憑。)

時代論壇.第一一六○期.二○○九年十一月廿二日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6539&Pid=2&Version=1160&Cid=641&Charset=big5_hkscs

0 Comments:

coComment


::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留言請留名, 謝!)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