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comments | archives | links | create | song
(reminder: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 probably.)

博物館、公眾史、香港故事


博物館展覽的一大作用是透過陳列藏品,對有關的歷史進行詮釋和演繹。所謂藏品,就是從原來的時空脈絡中分割出來,收進博物館中的文物,因此藏品展覽往往需要把一組散列的藏品重新組合,配以圖象和文字,以產生有意義的歷史脈胳,讓公眾在這脈胳中,思考相關的歷史。陳列藏品,意味對藏品進行詮釋,陳列的方式就是對藏品的演繹。

藏品以不同方式陳列,會產生不同的印象,從而演繹出不同的歷史圖象。以下取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展覽的第八展區作為例子說明。香港故事共有八個展區,選「第八展區」來討論,是因為,若要知道香港怎樣走到今日,最後一區最為關鍵。

香港歷史博物館是公眾博物館,而非私人博物館,「香港故事」展覽自然應該(?)以公眾史的角度演繹。公眾史的精神之一,就是公眾在精神上可有積極的參予,而非僅僅被動地做旁觀者。因此香港故事應呈現不同歷史時段的香港社會面貌,以反映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方能竟其全功。

第八展區的藏品,陳列方式大體上可分為三類:

1. 環境模擬式的陳列
2. 展板式的照片及文字陳列
3. 影片播放

所謂環境模擬,例如第八展區內的課室和涼茶鋪,是利用大型建築物模型或歷史圖片,配合文物,製造出一個歷史的空間,讓參觀者置身其中。相對於展板和影片,環境模擬自然是最有效製造歷史脈絡的方式,這亦是最自由的方式,讓公眾可以用自已的步伐、自己的方式去觀看展品。相比環境模擬和展板式的陳列,觀看影片卻要依照指定的速度、指定的方式(走進特設的放映室坐下觀看,影片的畫面按特定的方式播放,不能跳前,不能暫停,不能回看),因此參觀者往往留連於環境模擬或展板式的陳列而忽略影片。博物館對哪些藏品以環境模擬的方式陳列,正顯示了博物館對相關歷史片段的重要性的看法。

我們對第八展區的陳列方式有兩點批評:

第一,「香港故事」對公眾生活的重要層面,都特別模擬一個具象徵性的生活場所,很出色、很具體地展現了六七十年代的公眾生活,例如徙置區的房間(居住),電影院和涼茶鋪(娛樂),士多(購物),課室(教育),製衣廠車衣間(工作生活)等等。不過,戰後五十年間,由於經濟的急速發展,公眾在上述層面的生活方式,特別在七十年代以後,有極大的變化。可惜,展覽卻沒有顯示出這一點,因此參觀整個第八展區以後,不免使人誤以為香港人在戰後五十年中,日常生活沒有大幅度的變化。

第二,「香港故事」對八九十年代社會面貌的描述非常不足。這段時期只有二個模擬環境,即股票市場和九七年的政權移交儀式。即使連展板式說明考慮在內,對於八九十年代因經濟發展和過渡期政治變化而產生的社會變化明顯處理不足,難以反映香港人對這段時期的集體回憶。

這一點從六十至九十年代大事的展板可見一斑。六十和七十年代的圖片是社會(內地居民偷渡潮,越南難民問題)、經濟(銀行擠提)、交通(獅子山隊道通車)等事件,相比起來,八九十年代的圖片一面倒都是政治事件的場面,而且幾幅之中,跟回歸有關(中英會談及交接儀式)更佔兩幅之多。




0 Comments:

coComment


::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留言請留名, 謝!)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