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comments | archives | links | create | song
(reminder: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 probably.)

節目後的樹洞 (囈語)

  • 溯洄從之

  • 跟五樓先生做完節目. 覺得很快樂, 也很好玩, 雖然我說得一塌胡塗. 但在五樓先生身旁聽他侃侃而談, 頭頭是道, 簡直不想說話了, 樂得叨陪末座, 只想細聽. 看著鐘對著咪說話, 令我欲言又止, 進退失據, 結果嘛, 大有當年考試時候腦中一片空白的感覺. 當然, 功夫不到家, 自然是經不起考驗. 一開口幾位主持對著我顰眉, 心知不妙. 然後, 開始胡言亂語, 一提籍貫, 馬上知道中招了. 不過, 各位主持爽朗又懂說話, 而且時間實過得太快, 我連尷尬也來不及, 節目就結束了. 所以理智上知道自已一塌胡塗, 但感覺卻是輕鬆愉快, 十分好玩. 得謝謝各位主持.

    其實我最想說的反而沒有在節目中談到. 那就是歷史研究的獨特之處在哪裡. 歷史研究離不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那麼它跟這些學科有甚麼分別呢? 我的體會是, 歷史這門功夫, 最獨特的不在於它研究的對象是過去的事, 而在資料來源(材料). 社會學研究怎樣得到資料? 問卷調查是一個社會學取得資料的重要手法. 可是歷史研究, 問卷調查做不到.


    節目後, 五樓先生提醒我, 籍貫和路引(通行證)有關. 他點中了題. 我們現在還強調自己的籍貫, 其實是明清以來國家對民間社會控制遺下的產物. 所謂籍貫, 說穿了就是你在某地交稅. 有藉貫表示你有登記, 是國家的國民. 沒有籍貫表示你不是國民, 沒有土地的擁有權/定居權, 也不可以考科舉(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公務員資格試). 甚麼人沒有籍貫? 蜑家人就沒有. 那並不表示他們不在某處定居. 只是政府不承認他們作為正常的國民. 為甚麼不承認他們? 因為他們`居無定所'(特別是收稅的時候), 沒法子有效地向他們收稅.

    要評價一個政府的管治能力, 最主要得看它收稅的能力. 正如黑社會能否收到砣地費正表示它對該地的控制能力. 政府收稅, 方法不外乎三種: 一是靠登記, 二是靠關卡, 第三種比較幾微, 是透過使貨幣貶值 (這當然先得有良好運作的法定貨幣制度才行, 那是十分近代的事).

    古代歌謠所謂帝力於我何哉. 山高皇帝遠, 是現代政府出現以前的事. 我們生活在香港其實沒有 `帝力於我何哉' 這回事. 政府對我們控制其實十分嚴密. 你想想自己交稅的時候就知道了. 一個綠信封寄來, 你就乖乖地自己把稅單填好, 乖乖地把自己的資料交給政府. 然後政府另一個綠信封寄來, 你就乖乖地繳上稅款, 不論你身在香港何方, 你斷不會想以為搬了屋政府就沒奈何. 這種事, 在明清時代簡直是痴人說夢. 那個時代政府的管治能力, 其實比想像中低得多. 政府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 去追蹤每個人的動向. 政府的辦法是透過宗族制度. 政府鼓勵宗族的產生和維持, 宗族是控產集團, 好像一間公司, 一個法人, 集體地擁有土地. 為了取得土地的合法擁有權, 宗族就不得不向政府登記 (最少要登記一部分土地). 而每個人又會因為要取得土地承繼權/使用權而向宗族登記.

    明清時代的行政制度, 縣是基本的地方行政單位. 再往下就是地方的民間組織(例如宗族). 每個縣就是一個獨立的財政單位, 分開計賬. 要是甲縣的人大量遷移到乙縣, 甲縣政府就會發生財政困難. 就算人口只在同一縣裡遷移, 政府要保持登記準確(盡量), 也非得阻止平民自由流動不可. 方法就是通行證(路引)制度.

    籍貫其實反映了政府對民間社會的控制. 這種控制當然不是單靠皇帝一道聖旨就達成. 那是明清政府花了數百年, 用盡各種辦法把權力/影響力滲透進民間, 才能建立起來的. 香港自1841年割讓給英國, 至今一百六十多年了, 籍貫這個觀念居然還留在我們的學生手冊中, 實在令人詫異, 明清政府以那些方法對民間社會的滲透, 到底有多深遠 (比特務組織還要厲害得多).

    明白到這一點, 我這個讀歷史的學生, 震憾非常.

    9 Comments:

    :: Blogger DoA (27.08.05, 01:52   ) sagt...

    一塌胡塗的其實是我!

    正如在火車的途中所說,不長進的我總覺咪後的閒聊更有趣。

    明天下午肥力攪讀書吹水會,幾乎不讀書的我也會去,你也來吧。

    PS,謝謝你們來。



    :: Anonymous Anonym (29.08.05, 11:32   ) sagt...

    請問什麼節目,網台嗎? 我是歷史愛好者, 近來有人介紹小弟上船山先生的網綕, 好正, 請問可以再聽到你的節目嗎? 請公開示覆. 或我也可留下電郵地址, 但小弟不想公開自己的電郵, 請指點.



    :: Blogger sf (29.08.05, 13:51   ) sagt...

    無名君: 承蒙錯愛, 然而從你說敝泊很正一句話, 可知你還未見識過RM501之精采了---雲泥之別啊. 節目詳情請沿文末的`溯洄從之'溯洄從之.

    另, 好好歹歹留個名號, 行嗎?



    :: Anonymous Anonym (29.08.05, 23:51   ) sagt...

    哈哈~ 我都認為咪後大家都因為沒有壓力而更能暢所欲言!提到籍貫,這回船山先生可說是解釋得非常詳盡,我又學到野喇



    :: Blogger sf (30.08.05, 14:24   ) sagt...

    愛麗森: 你這個`中文'名字真好聽,我一聽見就非常喜歡. 你們的虛擬城市/人文廣場, 改組成怎樣?

    另, 你非泊友嗎? 何以為沒有泊址呢?



    :: Blogger DoA (30.08.05, 18:23   ) sagt...

    節目(百年香港)的錄音,可在網上聽到:
    http://teenpower.rthk.org.hk/program/vcity



    :: Blogger sf (31.08.05, 02:50   ) sagt...

    公爵大人: 我居然能聽完節目而不面紅, 可見面皮厚度又長進了一點.

    我在節目中提到的兩本書:

    1. Not the slightest chance (即係衰硬囉)

    2. 香港人的香港史 1841-1945 (愛國呢家野呢.....)

    至於有關籍貫的討論, 自然是從科生處學來的, 不過科生的說法其實是倒過來的, 更精采.



    :: Anonymous Anonym (31.08.05, 15:55   ) sagt...

    嘻, 我也聽了節目~ 不見五樓先生已一年有多, 今次又聽到他的聲音, 真開心~ 腦裏浮起五樓兄說話的神情, 大吉利是講句真係令我想起「音容宛在」這個詞~~



    :: Blogger rm501 (31.08.05, 22:42   ) sagt...

    我啋~~~ :)



    coComment


    ::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留言請留名, 謝!)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