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comments | archives | links | create | song
(reminder: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 probably.)

我達達的馬蹄聲


「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鄭愁予)

海濱之歌


早晨太陽升起時,徘徊在海邊,情不自禁想起他,往事湧心間。雲兒在天上飄浮,海風又響耳邊,海面上波濤間,船兒時隱時現。

傍晚斜陽西下時,徘徊在海邊,情不自禁想起他,往事湧心間。海浪啊,湧到岸邊,又回到海裡面,天空上星星閃,月兒時隱時現。

----海濱之歌(日本林古溪詞,成田為三曲,羅傳開譯配)

公主復仇記


弟弟在看電影公主復仇記, 這齣電影由彭浩翔導演, 阿嬌鍾欣桐, 陶紅, 吳彥祖主演.

我看了一些片段, 加上在每天在ROADSHOW的預告, 自以為已經猜到故事在說甚麼. 大概是兩個女孩子都有同一個男朋友, 而男朋友卻神秘失蹤, 於是兩個女孩子在記憶與現實的追尋中發現男朋友的另一面, 過程中他們有失望有猶疑有反省, 漸漸成了朋友, 甚至彼此生出近乎同性戀的情愫, 他們對從前的所謂愛情, 對人生中許多習以為常的想法懷疑, 抗拒, 重新思考. 不知道最終如何, 但他們在過程中成長了, 對人生對愛情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我猜故事就是這樣, 兩個少女成長的故事, 我猜導演還可能強調要跳出成人世界的視角 以當前成長中的一代的角度去看他們如何成長.

至於是不是真的這樣, 恐怕我不會知道, 除非我現在就去陪弟弟看下去---代價是今晚不用睡了.


後記: 看了本事, 原來都不是說少女而是描寫二十幾歲的女孩子. 而且追尋的原因也有了variation, 減了些女對男的依附味道. 本事見下:

卡拉OK侍應周筱蘭,與男友Ken感情穩定,直至陳蕙貞走到面前告訴她一件事。「你沒見過我,不過我認識你。」阿貞原是Ken的前度女友,卻在個多月前無故被阿Ken拋棄。但她向蘭強調,這次並不是要跟她爭奪Ken,而是Ken在分手後,竟將二人過去的一張裸照放上互聯網公諸同好,令學校辭退貞教職。貞說想取回Ken手上照片,蘭為避免步貞後塵,決定與貞聯手進行潛入Ken家盜寶大行動,偷回彼此與Ken拍下的裸照。過程中二女相濡以沫,興奮如一場仲夏嘉年華,當中產生了一份微妙的女性情誼。


告別一試定生死


不是一試定生死, 即是說, 不能靠重考一試翻身.

學制改革買豬肉搭豬頭骨, 連隨課程改革, 必修通識, 兼校本評核. 64制以後, 新會考證書成積有百分之二十是由校內評核, 而校內評核的重點在強制專題研習. 從掛名諮詢會, 實質發布會的公布看來, 專題研習主要集中在中六上學期.

這種加重這種校內評核有甚麼後果? 撇開教署宣傳的良好效果不談, 我馬上想到兩個比較少人留意的方面:

第一, 中六學生上學期真是頭痛, 科科都要提交專題研習報, 而且都計入新會考成積, 六七個PROJECTS, 真是苦不堪言.

第二, 留考的安排似乎不見說明, 重考的校內評核部分如何計算? 全部以公開試成積計算, 還是以重讀前的成積計算? 如果是後者, 那麼校內成積不很好的學生, 如何可以翻身?

強調不要一試定生死的當局, 用意雖好, 可是在這方面有沒有替學生設想過?


光明磊落


But, even with his own Normans, he [William the Conqueror] had a restless life. They were always hungering and thirsting for the riches of the English; and the more he gave, the more they wanted. His priests were as greedy as his soldiers. We know of only one Norman who plainly told his master, the King, that he had come with him to England to do his duty as a faithful servant, and that property taken by force from other men had no charms for him. His name was GUILBERT. We should not forget his name, for it is good to remember and to honour honest men.

--- Charles Dickens, 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何厚鏵施政報告


澳門特首何厚鏵發表施政報告,提出未來一年首要「減少繁文縟節,嚴禁好大喜功,浮誇攀比」。香港人聽見這句話,想起七年來的種種故事,想起當前大白象西九龍民愚偽術區,實在心酸。


食碗面反碗底?


今屆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中國隊要在對香港的比賽中大勝才有機會出線(據說起碼要淨勝六球)。據報道國內網友「請香港老弟幫忙」之說,甚囂塵上,要香港隊打「默契球」、「政治波」,讓中國隊出線,事情已經到了世界關注的程度,可以想像,中國「民情」(希望只是民情而非官意)上綱上線的程度有多厲害。

如此一來,就算中國隊真的大發神威,世界也會認定是中港串通做假,不單香港隊以後抬不起頭做人,中國隊也永遠淪為國際笑柄,遭世界看輕。這種幾近無恥的要求實在令人側目,不單悔辱人也悔辱自己,虧有人認真地提出來。

中國人何時才能不亢不卑地做人?

明報煞有介事的「發現」


明報在2004.11.15報道說,明報「發現」網上一個名為「我是香港人連線」的網站[1],公開呼籲港人透過公投建立「香港國」。報道說「我是香港人連線」網站自稱由數個組織及網站連結而成,成員包括「香港李登輝陳水扁之友會」,該網站呼籲透過公投建立「香港國」,估計需時20年。你可以想像發現者明報的報道手法是怎樣的煞有介事。

[1]「我是香港人連線」網址﹕http://new.nnsol.com/hongkonger/

論香港人投票自決前途,國際司法人員協會早在九七年前早已撰寫報告指出,香港人根據國際法有投票自決的權利[2][3]。投票結果,可能贊成獨立,可能贊成回歸,只是中英兩國扯貓尾,把香港人這個法律權利剝奪了。且不論香港應不應獨立,可不可以講獨立,無論如何,也扯不上要借李登輝陳水扁的名。

[2] Countdown to 1997: Report of a Mission to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 Geneva, 1992)

[3] The Countdown Continues: The follow-up report of Justice Kirby's visit to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 Geneva, 1996)

明報這個「發現」真來得合時。難怪湯家驊質疑網站是有人刻意「製造」出來,意圖把公投與港獨混為一談。有趣的是這個網站當天晚上就消失了。

也許有人刻意「製造」出來的不是網站,是新聞。

stupid gov


中區警署建築群, 西九龍文化區, 灣仔船街: 到底香港人有甚麼辦法阻止政府做stupid的決定?


崇拜進堂行列


每主日, 詩班進堂, 主席都會要求會眾起立. 我越來越覺得不自在.

傳統崇拜儀式中, 凡在重要環節, 如進堂, 退堂, 恭讀福音前, 都有巡行, 以示隆重其事. 進堂巡行行列, 以十字架為前導, 香爐, 銀燭, 白衣輔禮侍從, 主禮贊禮人員, 魚貫而入. 十字架自外而進, 登上聖壇, 代表上主親臨人間. 因此隨後的行列到達聖壇前, 都向聖壇上方的空間鞠恭致敬. 因此隆重莊嚴的序樂四起, 會眾環立詠唱瞻仰. 會眾所以起立, 所以敬者, 不是主持禮儀的人, 而是上主的presence.

可是我們教會, 儀式簡化了, 進堂行列沒有十架, 沒有香爐, 沒有銀燭, 沒有大福音書. 沒有鞠恭致敬. 所有上主的presence的象徵全部刪掉,可是會眾站立如儀, 進堂行列如儀, 音樂輕快, 步伐輕鬆, 最妙的是主席大人的順口溜, 請會眾起立, 歡迎主禮人及詩班進場. 原來會眾起立, 是對主禮的尊重, 不是向上主親臨致敬嗎? 唉, 這是主日崇拜, 不是學校早會啊! 主禮人算老幾, 詩班算老幾, 要全體起立恭迎嗎?

我每主日在詩班隊伍中, 越來越不自在.

《平胡大都督李示》


「有無咁誇呀?」WY聽後說。

清末小刀會在上海起事或作亂,頭目李咸池發布告示:

...... 慨自滿賊篡位以來,禮儀不存,廉恥盡喪。暴斂橫征,野皆狼心狗行之吏;賣官鬻爵,朝盡兔頭獐腦之人。有錢生,無錢死,衙門竟同市肆;朘民膏,剝民脂,官府直如盜賊。而且選舉不公,登庸盡棄,八旗之族滿朝廷,六合之英伏草莽。登第發甲,徒作田舍之翁;納賄捐資,旋登天府之籍。所以政教日衰,風俗頹敗,人心離而國勢難支矣。......

---- 1853年9月7日《平胡大都督李示》



科大衛譯文如下:

... Since the Manchurian bandits capture the throne, propriety has ceased to exist, and all sense of shame has been lost. All over the country, there are officals with the hearts of wolves and the practice of dogs, who are oppressive, and whose demands are arbitary. They sell official posts and titles, and the Imperial Court is thus staffed with people with rabbit heads and deer breasts. The ya-men is like a market: Those who have money may live, and those who do not die. Nomination to official titles is unjust, employment is wasted. Bannermen fill the Imperial Court, and brilliant people from all quarters fall to the wayside. Those who are successful in examinations aim only to cultivate their own estates. Through bribery, they can reach high positions. Consequently, order has declined, and customs degenerate. People's hearts are not together and the country cannot depend itself...

---- David Faure, Secret societies, heretic sects, and peasan rebellions in nineteeth century china.



譯文何等精采。我懷疑外國學生唸通識,上起中國明清史的課來,讀到這篇論文,可能還會不期然以為中國人的告示,向來都是用這種英文寫的呢。

「有無咁誇呀?」WY聽後說。

巴士過站的聯想


每天早上上班時間,九巴89B上有許多的乘客都在黃大仙站下車,轉乘地鐵。我就是其中一個。司機乘客都大家習以為常,彷彿有了默契,有沒有人按鈴也沒關係,司機照樣自動自覺地在黃大仙停站,讓大家魚貫地下車。

今天大家如常在快到黃大仙站的時候,站出來準備下車,誰知今天大家都沒了愣,沒有人按鈴,巴士居然也沒有停站,過了站大家才驚覺默契給打破了。我猜今天大抵是換了新司機。

有甚麼教訓呢?第一當然是以後記得按鈴,不要大安旨意。不過我們也親身經歷到,司機每天慣熟地駕駛同一路線的重要性。他們從早到晚專門負責同一路線,對不同時段的乘情況瞭如指掌。司機和乘客建立起默契其實是巴士公司一種無形的merit:服務周到。

記得新巴早些日子要求司機每天兼顧多條路線,特別是在繁忙時間調動的加班車。這當然是為了堂而皇之的理由--資源增值,加強彈性,可以少僱些長期負責特定路線加班車的散工。可是巴士公司考慮彈性的同時,有沒有想過要犧牲多少無形的默契?如果巴士公司的高層也乘巴士上班,也許他們的打算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