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comments | archives | links | create | song
(reminder: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 probably.)


有人說他不喜歡聽巴赫的音樂, 因為聽得人滿心是罪咎感.

桐生《穹蒼下》寫的是GIOTTO的《Life of Christ: 20. Lamentation》. 那幅畫, 一定要看放大圖. 天使的表情是痛, 人物的表情是苦. 畫中每個人臉上, 你都看到苦. 苦不堪言的苦, 苦到出汁的苦. 我甚至不能注視他們的眼睛去默觀去感受那種苦. 那種苦, 太難耐了.

功成十字血滿溪, 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牽四衙半夜路, 徒方三背兩番雞. 五千鞭撻寸膚裂, 六尺懸垂二盜齊. 慘慟九流驚八垓, 七言一畢萬靈啼. (康熙十字歌)


基督受難日----就連康熙這首詩也算太多言. 予欲無言, 只有沉默靜觀GIOTTO這幅畫.

5 Comments:

:: Blogger ton^chat (28.04.06, 19:57   ) sagt...

sf, 謝謝你。



:: Blogger ton^chat (08.05.06, 16:09   ) sagt...

這個「謝謝」其實是特別回應你對我的文章的comment。
p.s. 我也貼了回應在六百年前。



:: Blogger sf (11.05.06, 00:23   ) sagt...

別客氣. 談起 "六百年前", 你有沒有留意到MASACCIO畫中那位教會之母聖母馬利亞. 她把手一張, 示意請看 "上主的羔羊, 除免世人罪業者", 然而樣子卻好像有點不耐煩似的.

你說畫家以當時以最尖端最 "先進"的技巧, 去表達最重要的信理. 這一點我倒沒有想過. 得你一提醒, 想想也很有意思.



:: Blogger ton^chat (14.05.06, 15:39   ) sagt...

噯?我倒是覺不出馬利亞不耐煩,她在我們視平線之上,畫家的透視是從下而上的,而她又微微揚起下巴,可能因此而有點「串串」的感覺。
使我感到有趣的是馬利亞的眼睛極不對稱,而且也頗蒼老,叫我想起Durer(1471-1528)畫的《母親像》(1514);而畫家本人同期畫的另一幅《St Jerome & St John the Baptist》(1428)中施洗約翰亦有類似的輕微又曖昧的「脫窗」情況。



:: Blogger sf (21.05.06, 00:43   ) sagt...

轉自我的快樂選擇

sf said...

桐生, 經你提醒, 我才驚覺視線角度的影響是如何巨大. 把聖母局部退到屏幕上部, 再把頭擱到桌子上, 從斜下方向上瞄去.聖母面目立時就變了: 面拉得長長, 咀和眉的弧度縮小. 顴骨稍稍隆成, 雙頰更瘦削. 臉上不再是冷漠, 而是憂傷.

再一次證明, 看真跡與看印刷本, 這兩種體驗差別何其大.

21/5/06 00:19



coComment


::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留言請留名, 謝!)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