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comments | archives | links | create | song
(reminder: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 probably.)

陳士齊《香港家書》


(RTHK 2007.05.19 香港家書, via 小鳴)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高級導師陳士齊
──應感同身受體諒學生

親愛的Yosef及Ivan:

你們問我為何在最近的中大學生報事件站得那麼前,那末容我在這裡解釋一下。

作為你們的老師,我一直希望實踐身教與言教。因為我一直堅信「有容乃大」是大學應有的特質,也希望實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善」的境界──「親民」首先就是「親學生」,進而擴展至「親全民」,而至善的境界,乃在於全民以和諧相親相愛。而這和諧必需要以發揚「光明美德」才能達到。而這些光明美德,應包括?容、尊重、了解和體諒。不單要頭腦知識的了解,也要感同身受的體諒,即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體諒他們行為的因由。

因此,我反對一切過份打壓學生的行動,包括來自大學當局、巿民大眾、傳媒,教會的各種打壓。這些打壓,對於大學生、對於社會大眾、社會的長遠利益,都沒有好處,而對推卸責任的大學校方,及以衛道者自居的教會,更是一點好處也沒有。

學生縱然犯錯,也不應被如此對待。因為他們仍然是略帶稚氣的年青人。更不應阻礙他們的言論自由,因為「小孩子」可以隨時揭破國王的新衣,顯示出社會道德底線之「冇底」,社會對性課題是缺乏反省探索。缺乏反省下的性道德,只能是一種禁忌式道德,不斷強調非禮勿視、勿言、勿聽。這樣的道德格局,根本不能回應時下年青人,面對舖天蓋地的慾望工業及非常流動的人際關係,在性和愛方面讓青年人承受的衝擊與壓力。

你們知道嗎?整件事的發展過程,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可視為一個保守的中國人社會,邁向一個更自由更包容的社會過程中,所經歷的挫折與陣痛;而這場陣痛,獨特地以年青人抵抗成年人社會壓力的形式出現。政府、大學校方、教會、傳媒等成人世界的建制,在在都對這一群敢於探討敏感情慾問題的年青人,構成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如果不被一種更?容的文化所消解和取代,或許會引來年青人對成年人社會的強力反彈,正如聖經被人投訴事件所顯示的。

學生是社會運動的前鋒,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事,會埋下社會變革的種子。Ivan,Yosef,作為你們的老師,我也是在大學的年代,埋下今日挺身而出的種子。回想30年前,我和當時進大學的一群福音派基督徙,被左派親中的大學同學批評為生活中產化,批評為對社會國家缺乏關懷的偽善教徒。漸漸有一些當時的大學生基督徒,對社會事務採取一種積極介入的態度。但很可惜,由於我們福音派的根本立場過於保守,令過去十年基督教對社會事務的參與,愈來愈產生反效果。福音派基督教,一般相信聖經是完全無錯誤的絕對真理,於是教徒心底就有一種以衛道者自居的心理狀態,而且經常有一種社會愈來愈敗壞,愈來愈淫蕩的錯覺。結果是基督教站在反對及阻礙社會邁向更?容,更尊重多元生活方式,更願意保護和容忍另類弱勢社群的結局。教會熱衷的,是聯同社會上一切保守勢力,去加強鞏固社會的傳統道德,結果不自覺形成一種群眾大多數的道德聯盟。這種以保守基督教為主的道德聯盟,已經演變成一股足以左右香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力量。

我個人面對這股道德聯盟的力量,只能感到非常擔憂、痛心和可惜。因為這股力量缺乏一種自我反省和修正的機制,會不自覺形成一種道德霸權,變得愈來愈不寬容。但我過去在英國所受的神學訓練,讓我對此點非常擔憂,因為宗教的不寬容,是廿一世紀全球化世代動亂的來源之一。反過來,宗教只有變得愈來愈?容,才能進步,才能清理自己宗教裏面一些迂腐陳舊的傳統,才能與其他宗教徒及非信徒和諧共存。

我覺得尤其痛心和可惜的是,香港的基督教,雖然從西方傳入,但明顯未能吸收西方基督教的?容精神。西方曾經因為宗教戰爭太過殘忍,而發展出?容、自由的文化,而這令到西方得以強大。可惜香港的基督教,卻拒絕西方基督教自由與?容的精髓,反而不自覺以中國文化的衛道心態去看待社會發展,經常抱著正邪不兩立的心態,去反對教徒在深層恐懼中以為會推翻社會道德秩序的另類小眾群體,於是不時發起在社會上「捉妖」(witch hunt)的行動。這種心態甚至侵染了無數大學中的年青教徒,演成大學內同學互不相容互相攻擊的局面,這是我感到非常痛心的。這只會從深層面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現今的大學信徒,在思想批判能力上比我們那代的差得很遠,以致未能批判性地?選教會的教導。當年卻有許多大專基督徒,因著教會對社會漠不關心而批評教會,也很可惜有些人因失望而離開教會。

香港社會已來到一個內裡因宗教意識形態而產生的道德分水嶺。過去,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從未在公眾意識中受到重視。現在是時候要面對這問題了。

正因為這份沉痛感,也因為我所服膺的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博愛精神,才令我這次站在維護學生的最前線。我期望你們體諒老師的心情。我所走過的,是一條迂迴曲折的路。但願自己的努力,令你們未來要走的路,不用如此迂迴。

老師

士齊

二零零七年五月十九日

0 Comments:

coComment


::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留言請留名, 謝!)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