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是一種信仰
安替在北京大學的演講 (via 東南西北)
文中有一條標題, 最矚目: 「新聞是一種信仰,不能首鼠兩端」. 矚目在於兩點, 第一, 新聞是一種信仰. 第二, 信仰不能首鼠兩端. 兩點都醒目.
國內網頁, 隨時遭和諧掉, 還是留個底上算.
安替在北京大學的演講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b244699/d63640035.htm
BBC特派記者 發表於:2008-1-1 14:06:13
我叫安替,一隻不會開玩笑的貓
我本名叫趙靜。因為這個名字太女性化,所以一般不示人。
安替是我的網名,從99年開始用,一直沒改。用同一網名最大的好處就是你的聲譽可以積累,甚至可以積累到工作中。所以不要輕易改自己的網名,而且一開始就要起的像一個人的名字,不要起一個“會開玩笑的貓”。
我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動力學院,學工業機械自動化。畢業之後就換了工作,後來一段時間在IT,之後在西祠做網絡、發帖子,2001年開始走向新聞。
我是75年出生的,2001年我已經26歲了,我要搞新聞,徹頭徹尾搞新聞。我花了2年時間成為戰地記者,3年時間進入《紐約時報》。
角度一:新聞,模式才是生命
我的故事對大家是有借鑒作用的,因為我完全沒有經過新聞教育。因為我是理科生,所以想問題常常把問題抽象簡化。因此今天我談新聞學,將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將新聞簡化。
新聞的第一個角度是模式競爭,當下模式的競爭。一個沒有受過新聞訓練的人,反而能很快地適應當下的模式,而新聞學院的學生,要花三年的時間去學習已經被淘汰了的模式,因此我們在招員工的時候,很少願意招新聞學院的。
中國從78年到現在,媒體從新聞機器、宣傳機器在不斷地適應變化到一個正常的媒體社會。新聞模式在不斷地開放,越來越多地人接受客觀新聞寫作,將新聞和評論分開,這就是一直在背後起作用的美國模式。因此中國的媒體都在不斷地模仿和追趕美國的大報,學習美國模式。比如《第一財經》要做中國的華爾街日報,《新京報》想做北京的《紐約時報》,《南方都市報》的評論版想做《紐約時報》的評論版。
中國的美國新聞
為什麼美國模式值得學習呢?為什麼不使英國模式呢?
其實在一個趕超的社會裡,最先學習的是美國模式,只有等到這個媒體社會走到比較開放的時候,才會向歐洲的模式發展。比如臺灣在開放報禁的瞬間到2000年大選以前,都是美國模式。但是從2000年以後,他就開始走向歐洲化了。而我們現在正是處於美國模式的階段。那我們就不要浪費時間,去想歐洲模式。只要美國模式不存在的,美國媒體社會不存在的,我們都不要學。
舉個簡單例子。《南方週末》很好,不要學。美國沒有週刊。美國沒有週報。週二刊,週三《二十一世紀報道》不要學。什麼是報?news paper是要講新聞有效性,新聞的及時性。週報只有中國有。在不成熟的社會才有,所以我們不要去追捧任何關於週報的模式的東西。再比如,鄢烈山的雜文很好吧?但是美國沒有雜文,美國只有評論,只有分析,只有特寫,只有新聞這四種模式,沒有雜文。所以《南方都市報》就放棄了雜文。為什麼?因為美國沒有,南都完全放棄。
《第一財經》如果不遇到資金上的問題,它的發展勢頭會大於《21世紀經濟報道》。為什麼?因為《一財》做的是日報模式,而週三刊,美國沒有這種模式。如果你要想在報業成功,拷貝某一個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戰略選擇。作為普通記者,既然老總在拷貝美國模式,我們就不要在這等了,我們提前走到五年後的那一天,我們現在就開始學怎麼寫美國新聞,怎麼寫NEWS,怎麼寫分析,怎麼寫評論,怎麼寫社論,怎麼寫特寫。所以如果大家有時間去美國讀一年的新聞培訓,絕對回來以後就值錢。
新聞是一種信仰,不能首鼠兩端
有人跟我講不想做普通記者,做媒體經營者。有人跟我講,我先到《人民日報》我先發展,等我成為《人民日報》領導了,以後媒體改革的時候,我可以利用現有的資源,拉起一個大旗,變成改革者。像《環球時報》、《僚望》都是跟黨比較近的,然後再改革的。但是我覺得這種戰略不對。為什麼?
媒體改革不是實業改革,不是產業改革,它是個概念改革。我們看看臺灣,舊觀念的媒體在那一瞬間,完全倒塌。你在舊資源裡面獲得的一切,在那一天什麼都沒有了。最關鍵一點,你作為一個普通記者,作為中層領導,你的資歷,你的領地就會變得不乾淨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說我不能從新媒體,新的社會,我不能從你過去信用積累中看出你能適合未來。我最後會講新聞是一種信仰,不可能首鼠兩端。
一個非新聞專業的我,怎麼學習新聞?
我當時是普通的網友,整天在網上寫一些不三不四的文章。《華夏時報》的評論版後來讓我去寫評論。但是我不會新聞,我也不會評論。所以我到《華夏時報》兩千年七月,我開始堅持每天翻譯經濟學人雜誌。每天。
我很快明白了,世界上比較好的評論是怎麼寫的。其實,我只學了一種模式,一個國外比較好的模式,只要這個模式是比較成功的,我們只需要打一個時間差,就能成功。我很簡單,我就是每天堅持翻譯,當時讓我模仿經濟學人的調調我都能模仿出來,倒背如流。然後我就開始看《紐約時報》,以此方法。 綠洲軟件就是好
角度二:新聞,資源和銷售
我做新聞的時候,有很明確的觀念,就是要銷售新聞。
我們首先要找到最敏感的新聞、選題,然後找到選題的記者必須將其賣給記者站,記者要把選題推銷給我的編輯,編輯必須把標題寫得很醒目,打動主編,主編必須確定這個稿子能賣給讀者。換句話說,從採集到成稿,我們的新聞是一次一次的銷售的過程。
所以我們應對這個銷售模式,我們採取了一種思考的方法,叫So What。翻譯成銷售用語就是你到底賣的是什麼破東西?為什麼要報道新聞?,這是第一個過程。第二個過程,我們繼續問Who cares?翻譯成銷售用語就是說憑什麼我要買?誰關心這個新聞呢?
So What基本上一個比較瘋的做法,基本上一般剛來的記者完全就傻了,因為他報的選題基本上幾個星期都報不上去。很少人能撐到底,能面對大家對你的嘲笑、諷刺、極其激烈的競爭。但是只要你在這個環境中勝了,以後你就能勝。
採訪的過程也是一樣。我們在採訪一個人的時候,首先要說服他接受採訪,而且說服他接受獨家採訪。這跟公關沒什麼區別,我不覺得這裡面有什麼新聞理念,完完全全是銷售理念。一般好的記者他完全能做公關和咨詢就是因為這個道理。就是說這個人他只能接受你一個人採訪,你必須要給他開條件,這個條件不是說我各你多少錢,而是說我要告訴你,你不接受這個採訪的壞處,好處。
我們報一個人醜聞,根據美國新聞方式,你最後一定要通過他,如果他不通過,他不發言,這個報道不能寫,所以不要學《一財》的QQ報道,完全不通過對方。完全報出來了,那不是新聞,美國新聞倫理非常嚴格的。這是非常難的事,但是好的記者一定能通過。
另外一點我們怎麼才能找到資源。我都是拿到獨家消息。一次我從朝鮮回丹東的火車上,有一個日本朋友給我打電話,他問我是不是知道楊斌他要在那邊開發佈會,我馬上回答我知道。其實我知道個屁。但是我馬上說,我等會電話告訴你,現在忙。而我馬上做的事情就是跳下火車去瀋陽,我獲得了整個新聞資源。
再比如,鮑威爾訪華,他的新聞發佈會的提問都是事先做好,安排好的。但是我感覺出來肯定會有一個自由提問。我怎麼爭取這惟一的機會呢?我半屁股坐,全身前傾,手在半舉和不舉之間,眼光要盯著管新聞發言那個人。這是什麼意思呢?我想演講者感覺我是全場最不安分的因素,必須要先把我幹掉下面才能安穩。除此以外,我還和從美國來的新聞官會心一笑,點了個頭。他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以為我是這邊內定的人選。
我通過這個技巧告訴大家,我非常喜歡採訪。因為採訪完全是智力的高峰,全世界,全中國沒有一個人能採訪他,獨家採訪,就是我。那種自信、本能,對一個人的培養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希望大家以充分的熱情投入到採訪過程中,走到第一線,不要坐後面。當你第一線的時候,你爭奪別人沒有的機會的時候,當時我感覺我就是時代的脈搏。 綠洲軟件就是好
我講一講我怎麼得到伊拉克採訪機會。大家都知道,當時有很多各地方的媒體都申請去伊拉克簽證,都沒有戲。戰前,中國只有三家媒體進入了伊拉克。CCTV,半年前他就申請了。新華社就不要說了,他在那有駐地記者。而第三家,民辦的《21環球報道》居然也能進入。怎麼爭取呢?很好玩,就是新聞學另外一個角度,時刻積累人脈。
在2000年做華夏時報的時候,我第一個報道就是採訪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大使。然後有一個新聞官跟我交流,我沒想到這個人就是未來的半島電視臺的北京分設社長。所以,半島社長幫我的忙很簡單,他就是輕輕的把我帶到大使館,隨便蓋了一個章,就去了伊拉克。
我根本就沒有申請。
所以在我們採訪的過程中,不要有框架,真實社會完全憑關係的,完全在於你能不能拿到關鍵的人。所以作為一個記者,我們首先要把自己培養一個資源人士。什麼是人脈?當你在做新聞採訪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培養跟節點人物的感情。這些人可能是一個專家,也可能是一個名記者,也可能是一個普通熱心的人,但他們非常之重要。所以這就是我拿到伊拉克戰地簽證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因
我為什麼喜歡記者這個行業?就是因為它充滿激情,充滿未知。
用資源和銷售角度去看這個新聞采寫的時候就發現。我們基本上是一個資源公司,是一個公關公司,是一個銷售團隊,我們要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銷售者,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有空的話大家可以業餘從事一下比如商業活動。
角度三:新聞是一種信仰
信仰是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中國的新聞教育沒有告訴學生信仰,只告訴學生採寫的具體的過程。
我們經常有人會問拿不拿紅包。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要問時政記者,第一時政記者很難拿到紅包,第二如果有些人拿紅包然後跟企業換的時候,你為自己未來的履歷和別人對你的信用加上了一條非常危險的一道敗筆。你知道在互聯網時代,任何你想隱瞞的東西都不能隱瞞。所以你現在做的一切有一天就會成為你的同行競爭所揭露的東西,或者你現在隱藏的思維模式有一天會爆發。如果你是品德不好的記者有一天會倒黴的。
換句話說有人問怎麼處理錢和工作,收入和工作新聞聯想的關係呢?你先問自己,如果不做新聞你能不能活下來?人不能靠信仰活,但是不能沒有信仰。
活下來,你通過自己的很多訓練,比如可以做銷售公司,去做白領,做OL,做技術,做網站。但是你要用新聞來謀生、賺房子的時候,那是非常危險的。信仰,一旦要跟自己的飯碗混在一起,信仰一定不是信仰了。
為什麼很多人不是新聞學院的人,他比較能勝任現在的工作,因為他本職工作不需要新聞。比如做經濟,做技術,他可以活下來。所以他去做新聞反而更純粹了,一個人是很單純的時候,他追求目標的時候是很簡單的。你看很多基督徒,很多佛教徒他心裡是很單純的。
比如說舉例子,有人經常問報道這個新聞之後,會產生非常大的惡果怎麼辦?關你什麼事呢?新聞只是記錄,純粹的記錄,新聞的後果不是你關心的,是編輯、主編、政治家關心的。所以我們經常有人說,新聞絕對不是道德的,跟道德無關。
《南方週末》經常鼓吹自己有超人的價值觀,經常說我肩負社會道義責任來報道新聞。這是非常虛假的,其實他只是賺市場份額。但是最大的危險是,當新聞不純粹的時候,不是報道記錄新聞的時候,有一些社會追求的時候,你的本身就開始違反新聞倫理了。新聞倫理是價值中立的。《南方週末》在長期報道重大問題,面對弱勢團體的時候,會無限制地往弱勢團體傾斜,但是你自己心裡清楚,真實事情不是這樣的。
* * *
提問: 您剛才說新聞它需要客觀描述一個事實,但是我們知道所有的媒體都會有自己的想法。
安替: 客觀不是說一個結果,客觀主義是一個技術性的逼進過程。如果我說這個客觀是客觀,是錯的,我只能說它是客觀主義的。它採取客觀的方法做技術平衡,能保證這個新聞稍微接近客觀。
舉個例子,我們作環球報道的時候,當時我們規定叫1:1:1模式,就是壞人、好人、中立者。你可以說這個好虛偽,但是沒有比這個方法更能接近現實的。如果你說我另外的方法,其實蠻接近現實的,這是某一個派別的現實,不是大家公認的現實。
中國未來有最大的風險,就是社會分層太多,多元化很厲害,不同的利益團體,如農民工,中產階級,官員,海歸,學生,普通大眾。開放社會、民主社會、媒體社會最大的優點就是允許多元存在,但是怎麼表達多元?我不能找到真實,我只能找到一個逼進真實的方法。
比如舉個例子,美國媒體是客觀主義做新聞,但是它有一個修訂方法,它把評論版做的完全是觀點化,沒有任何的分析,就是觀點,極端的觀點。你看左派報紙,右派報紙,完全黑和白的,壞和好的對眾,但是它用這種方法。新聞客觀主義為基石,然後在新聞和評論分開,來作為平衡,來保證我這個新聞不會出大錯,所以沒有客觀,只有客觀主義。
歐洲模式
所以我們現在看新聞的時候,首先要從模式競爭去看,我現在補充一下歐洲模式。在臺灣現在發展已經不是美國模式了,臺灣沒有調查報道,臺灣的新聞是有評論的,臺灣的新聞是對立的,是黨性的。這個不像美國,但是太像英國、法國、法國、意大利了。
《南方週末》以前批評一個東西,就是歐洲式報道,很容易被中宣部抓到把柄。中國在未來五年的美國式發展,不是一個宿命,而是中宣部體制下一個必然的結果,一個生存模式。換句話說是中宣部幫助我們美國化。但是如果中宣部沒了,馬上黨派報紙就會出現。
所以說到那個時候,等我們五年之後,等大家都成為記者之後,我們就要改觀念了,我們要提前去學歐洲模式。我打賭,五年後,十年後中國的新聞世界,就是歐洲式的發展。這是模式競爭。
吃飯的邏輯
如果我們要想進入中國最好的記者和編輯的第一團隊,我們要把自己打扮的像一個銷售員,去找關係,找節點。去跟任何有價值的人吃飯,讓每一頓飯都可以計算它未來的回饋價值是投資。跟老外吃飯是蠻貴的,他們都要吃西餐。但是我當時蠻窮的,但是我願意每個星期花幾百塊錢去做這件事。為什麼?我知道我做的這一切未來對我的回報是十倍,二十倍,三十倍,一百倍。所以你要用一個銷售的思維,商業思維去想新聞。但是這個只能幫助你進入第一團隊的門檻。
提問: 想問一下你沒有進入這個工作的時候喜歡在網上灌水,現在回味,看以前帖子的時候?
安替: 我要講什麼是灌水?什麼是成為好的著名網友,著名網友對做這個工作非常有好處。為什麼?新聞是一個寫作工作,新聞是獲得不確定大多數的人通過文字獲得不確定大多數人對你文字的信任和好感,這是這個過程。比如我寫篇報道,為什麼知道我的讀者在哪,他可能星期買報紙,他可能是民工,他也可能是個教授,我並不知道。但是我其實是在對不確定的大多數發言寫作,而成為一個著名網友其實也是同樣的過程。我並不知道我的網友在哪,點擊的人在哪,但是我會培養這個向不確定的大多數寫作的一個過程,所以網絡寫作最大的好處只是培養你這個東西,但其他不行,專業完全不行,對專業沒有好處,對你能不能感動和獲取不確定的大多數人的吸引力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第二點還是你能不能知道大多數人在目前想要什麼的市場需求也是很重要的。
提問: 那你在《紐約時報》又是迎合哪些讀者的口味呢?是美國讀者還是中國讀者?
安替: 美國時報,我是幫老闆做幕後工作。老闆寫東西背後是我報告的東西,但是我的讀者是美國讀者,完全跟中國人沒關係。多說這個事情。因為那是美國的事情。
提問: 還有一個問題,你離開環球報道有兩三年了,你講了半天最好的回憶還是在21世紀環球報道。你後來採訪後來一系列的,在美國美國時報這種國際前沿的報紙上親身的感受經歷能不能講一些?
安替: 我最大的經歷就是抓了三次,所以沒有什麼好經歷。因為駐外店記者在中國採訪就是隨時被抓的,就被扣留了三次。
提問: 為什麼美國沒有走向歐洲模式呢?
安替: 美國新聞是美聯社開始的,美聯社才是新聞專業主義。當時在一百多年以前,兩個黨派觀點非常衝擊,所以AP美聯社想把新聞賣給公眾。因此,我只能做到哪邊都不得罪。這個情況蠻像現在我們的新聞控制局面的,就是什麼人都不能得罪,只報道事實。
所以我說中國和美國在這方面有可比性,危險相同。歐洲不行,長期以來歐洲有個主流社會,比如英國,一直有貴族社會。在歐洲,比如法國,整個報紙都是左派。所以歐洲模式和美國模式截然不一樣。
所以現在很多人包括中央電視臺很多人採訪記者,有的人學歐洲派,有的人學美國派,看誰獲勝,很有趣的故事。
提問: 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說按照先例有一些好的資源,然後加入相應的精神,然後再確定新聞信仰。你再遇到某一個節點的時候,那個人對你以後發展非常重要,但是他可能要求做一些假新聞。
安替: 信仰第一,信仰和利益衝突信仰第一。為什麼?職位是暫時的,職業是永恆的。你可能會失去這個職位,但是你的職業信用保證了,如果你獲得了這個職位,喪失了職業信用,圈子很小的。北京記者圈我們以前經常在一起聚會的,誰幹的壞事,大家都知道,那個很快的,你收了哪個企業的錢說實話當別人不知道嗎?因為他給你錢的時候他不會告訴別人(英語)?所以聽我講,職位是暫時的,職業是永恆的。
提問: 我想說我聽到一篇報道,國家可能表面上看,內部更加利好,因為我們是外局的人,我們看不清裡面究竟有什麼,但是你覺得這個?
安替: 我完全同意他的角度。我簡單說對現在目前的新聞狀態,以給大家提供一個職業參考。現在我認為在整個的新聞圈的外殼是越來越緊,控制越來越嚴,不管是網絡新聞還是媒體,大家知道越來越多的電話過來。但是內殼越來越多的主編,副主編,主任編輯,大記者,首席記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是自由派。換句話說很奇怪,這個殼越來越保守,但是裡面人確實走越來越開放的過程。
這造成了幾個後果,第一,我們所有人都裝孫子,有共同感。大家想一下如果幾年後開放了,誰會為中宣部說一句好話?不會的。為什麼?我們這些年被王八蛋逼瘋掉了。越來越多的壓迫反而產生共同體的共識。俄羅斯的轉型就是因為這個共同體不結實。所以我非常感謝中宣部對未來中國媒體社會鍛造,因為是因為它把我們大家的命運連在一起的。
第二,既然是一個外殼,在不斷的保守化,內殼在不斷的自由化,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一旦外殼有分裂的機會,有開裂的機會,一夜之間中國80%的媒體全是自由媒體。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人民日報》我不相信還會有人買,就這麼簡單。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我們只在乎我們個人在這個新聞共同體的地位和職業選擇,不要太在乎整個大的中國的命運是不是走向民主,我們只是靠自己的薪水和職業活著,所以我們要分析好對的,現在這個新聞的利和端,新聞模式的利和端,然後我們想的遠一點,我們提前則到五年之後,做些準備,等媒體過來我們就表達出來了,就這麼簡單。
系統真的好
提問: 我想問一下,您在操作負面報道的時候怎麼辦?
安替: 你這個問題問錯了,沒有什麼負面報道,1:29(英文),如果是負面報道的話,我不相信還有什麼好新聞。
提問: 你怎麼樣說服採訪的對象接受你的採訪?
安替: 其實有一個問題,就是說你去買一本叫《危機公關》的書。
提問: 你去實習的時候,其實你發的稿子是占整個版的版面的,你怎麼說服你的實習老師,讓他把這個都是貢獻給你呢?
安替: 這就是銷售能力了,這是一個離跟合的矛盾,肯定要多為老師做事,老師不願意跑新聞你要跑,不是所有的垃圾新聞老師都願意跑的,你把一個垃圾新聞跑來以後,把他的名字放到前面,他共享你的勞動,他不勞動,人心是肉長的,就是這麼簡單,你下了最大的苦功,你就有回報。我們始終講一點,我一直批評學生一種心態,學生經常講要批判性地接受,這是放屁,既然都批判了還接受幹嘛?我跟你講,中國在49年之前,所有的專業都是學徒制,換句話說,百分之百要接受老師的全部,包括他的錯誤,學完了以後,出師了然後你才否定,為什麼?只有這樣你才能理解他為什麼成功,他為什麼失敗,如果你批判接受的話,等於你什麼都不接受,這是非常姚明的。所以我覺得當我們實習的時候碰到老師,當然你要挑一個好老師,他本來是一個應屆的愚蠢老師,那你就沒辦法了,嫁錯郎一樣,但是一旦挑到好老師以後,真的要全心全意,不要怕以後有他的偏見,偏見是自己有平衡方法的,人必須有深度,其次才談有沒有偏見,一個沒有偏見又沒有深度的人是沒有意義的人,一個有偏見但是有深度的人是有價值的人,首先要做到有深度然後再沒有偏見。所以我希望在實習的時候非常真誠地向老師學,人心都是肉長的,如果有一個學生對我這麼好,這麼認真地向我學習,讓我這麼有表現欲,讓我有為人師表的快感,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在新聞圈是要講師承的,比如說他是我小弟,那是我小弟,我的小弟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我的人脈的積累,所以如果你的潛臺詞是好好地幫助我,我以後會很出色的,他也會高興地告訴你,你知道嗎?人是很聰明的,你聰明對方也會聰明,如果你表現得對未來、信仰根本沒有興趣,他為什麼要教你?老師不會教任何一個沒有出息的人,我幹嘛要教你?一點不好處都沒有,但是如果我教的人,我教的徒弟可能是未來的某某主編或者是某個大獎的獲得者,不光是我的光榮,也是我的人脈,就這麼簡單。所以我覺得到最後還是做人的道理,就是對老師真誠!認真苦。
0 Comments:
::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留言請留名, 謝!)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