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comments
| archives
| links
| create
| song
(reminder: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 probably.)
:: To sidebar
得成女傭

得成僱傭的廣告, 公然種族歧視----不記得這句話是誰說的.
為甚麼說它種族歧視? 因為廣告二話不說, 認定撳鐘的泰國人, 印尼人, 菲律賓人都是外地女傭. 換句話說, 它認定這些南亞國家, 正如陶傑之前得罪人家的講法一樣, 都是僕人國家.
而我們(包括我)如果看著看著, 才忽然猛醒有點不對勁, 那就意味我們心底也早習以為常, 跟陶傑沆瀣一氣了.
曇花一現 (2)

要讓一部如此龍飛鳳舞(亂來)的初中科學課本出現, 到底需要多少天時地利人和?
味覺和嗅覺
影像由光造成,聲音由振動產生,氣味和味道都由化學物質引起。中國人把氣味和味道都用一個「味」字來稱呼,實在很有見地,一來兩者都由於化學物質,二來兩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做一做以下的實驗,你就會領悟「味」的玄機。
(實驗:嗅覺影響味覺嗎?)
患感冒鼻子塞了,嗅覺就大大減弱。在只憑舌頭辨味的日子,食物格外淡而無味。食物的「味」,是味覺和嗅覺的綜合作用。可是出乎意料,真正讓你審定食物之「味」的好壞,是鼻子。
味覺的基本單位只有鹹苦酸甜鮮五種;至於嗅覺,基本單位卻有四千多。平日所謂的各種氣味和味道,都由這些基本單位組合而成。分辨雪糕糯米糍夠不夠甜靠舌頭,分辨它是呍呢拿味還是巧克力味就得靠鼻子了。
舌頭表面分布了許多細小的味蕾。成年人的舌頭上有二千多,而且女子一般比男子多,兒童也比成人多。味蕾越多,對食物的味道就越敏銳。味蕾隨年月而壞死,人年紀大了,味蕾少了,味覺也差了。老人家最愛吃濃味,就是這個道理。
曇花一現

從前某初中科學課本,曾如此寫道:
用過的水並不會灰飛煙滅。耗水量越大,產生的污水就越多。那麼,每天排山倒海的污水到哪裡去了?不錯,正是排放到海洋和河流裡去。未經處理的污水對河流、對海洋的污染,有目共睹,維多利亞港、沙田城門河、大埔林村河都是曾經飽受污染之害的例子。近年經過政府的努力,水質已經日見改善。
浸泡在熱水浴中,漫步在沙灘上,親吻你所愛的寵物--這些都是觸覺發揮作用的時候。觸覺,使人感覺到的世界更真實。觸覺來自皮膚,皮膚是身體的保護層,是身體上面積最大的器官。皮膚在全身厚度不一,最薄的是眼瞼,最厚的在腳底。皮膚也是感覺器官,上有數百萬個神經末稍,分別探測疼痛、壓力、觸摸、溫度四種刺激。神經末稍受到刺激,就會把訊息傳送到腦部去,腦部從而得出各種感覺。
俱往矣.
校讀2

我猜想, 最克已的校讀, 就成了校對, 純粹捉出排版的錯誤. 無「讀」可言. 一有讀, 就多少有點編輯的意味.
推敲, 得講究依憑的準則. 合情理的通則, 說得出, 又守得住, 不會雙重標準, 不會講一套做一套, 已經很難得.
如果把這種校讀看成是inverse problem, 要從成品推敲出作者本意, 哪裡是無心之失 (或者積非勝是), 哪裡是刻意為之. 那是萬萬做不全的事.
何況作者是人不是機器, 寫起文章來豈會一成不變. 規則定得越嚴, 守得越死, 校後有的地方難免有點奪情.
所以校讀這種舉動, 多少有點講究多將就讀者的意味. 否則為何不原汁原味, 就把手稿印出來就是. 再者, 明顯錯誤既然如此明顯, 又何必改.
沒有明確準則, 卻有高低手之別, 我想這種工夫可以稱為藝術.
三個面向

啟, 公共知識分子
這幾天在想,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該有最少三個面向:
第一:翻譯。把權貴所用的語言(如工程圖則、撥款申請)翻譯成老百姓明白的語言,同時把老百姓的想法翻譯成能夠參與建制的具體訴求。
第二:核數。獨立檢驗公共領域中各種訴諸權威的說法,例如政府說某某建設不會影響環境,或抗爭者說某某方案對社區更為有利,都需要獨立的驗證。
第三:倒米。為公共議程提供不同的詮釋框架,挑戰主流論述以拉闊思考和深化討論。
我發現,這三點原來充滿矛盾。
自已編出來的神話

梁文道: 開卷八分鐘, 日本近代國語驅逐漢字的歷史
日本當時有一些學者,鼓吹應該以江戶話、也就是東京話,當做日本標準的國語,宣稱是祖先神武天皇年代,元初就講的一種語言。你這樣子把它神話化,很自然就會把所有不同於現在你標準國語的方言,都當成你這個國語的派生物。很多國家的現代國語,都有這麼一個神話的味道。
校讀

這樣的功夫才叫校讀.
我的叫篡改.
* * *
BTW
鳳凰衛視 - 梁文道: 開卷八分鐘 (VIDEO)
張愛玲與胡蘭成歷史觀上的“較量” 2009-5-2 開卷八分鐘
張愛玲為何要寫遺作《小團圓》 2009-5-1 開卷八分鐘
梁文道:張愛玲用一輩子寫的一本書 2009-4-29 開卷八分鐘
梁文道:從《小團圓》看張愛玲的小資情調 2009-4-28 開卷八分鐘
牟宗三

存在的陌生感 - 牟先生的心靈境界
陶國璋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導師)
牟宗三先生會通中西哲學,在其整生的哲學追尋中,創立許多嶄新的哲學觀念,例如「智的直覺」、「良知之坎陷」、「現象與物自身」、「圓教與圓善」等,體系井然嚴謹;但另一面,牟先生卻說:你要作哲學活動,先要有逸氣與陌生感。逸氣就是灑脫,求道者必須不甘於現實的無聊與拖沓。陌生感是對現象常有不穩、生疏之感。人對世界有陌生感,忽覺現實乃一大堆凍結頑固的習識,你必須發大決心,將凍結融化,要恢復生命通透輕鬆之感,感受到存在的陌生感,這就是生命的學問。
http://www.hkphilosophy.com/
8.5.2009 (星期五)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時間: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
查詢:2921 0285
粵語講述‧免費入場‧座位先到先得
遠足

無線新聞 (謝飲者指正, 原句為:
吸引他們來港的是甚麼? 自然環境固然, 社會環境更然.
受訪者說之所以愛到香港遠足, 是因為香港郊野環境少遭人為破壞, 安全, 手執一紙地圖, 等高線山勢路徑資料一應俱全, 不怕迷途. 換言之, 就是公德, 治安, 自由----政府對公共資訊控制的強度.
深處白雲之鄉

三版普頌以「草場美好牧群羊,處處榮耀光芒」來取代「牧場安置百花地,深處白雲之鄉」, 《普天頌讚》一貫的文采頓失, 令人慨歎.
是修好了還是修壞了? 難道時代已經過去了?
* * *
二版普頌 / 楊蔭瀏譯 1933
耶路撒冷黃金邦,流乳與蜜之鄉
哀怨呼聲憂鬱心,沉浸樂園懷想
難用言語來描述,何等喜樂安康
何等光榮與燦爛,無比宏福無疆
郇城巍然眾聖堂,歡樂歌聲震響
千萬天軍添光彩,烈士排列成行
聖子永遠與相偕,白晝光輝明朗
牧場安置百花地,深處白雲之鄉
三版普頌 (2000) 修訂成:
耶路撒冷黃金邦,流奶與蜜之鄉
深思主國滿盼想,縱陷壓力多方
遠超言語能描述:何等喜樂正待
光榮燦爛沐永輝!無比天福永載
堂煌錫安眾聖堂,歡樂歌聲震響
千萬天軍衣發白,烈士排列成行
聖子永遠與相偕,日光安舒輝煌
草場美好牧群羊,處處榮耀光芒
Bernard of Cluny, 12th cent.
John Neale, 1862
Jerusalem the golden,
with milk and honey blest,
beneath thy contemplation
sink heart and voice oppressed:
I know not, oh, I know not,
what joys await us there;
what radiancy of glory,
what bliss beyond compare!
They stand, those halls of Zion,
all jubilant with song,
and bright with many an angel,
and all the martyr throng:
the Prince is ever in them,
the daylight is serene;
the pastures of the blessed
are decked in glorious sheen.
O sweet and blessed country, shall I ever see thy face?
O sweet and blessed country, shall I ever win thy grace?
Exult, O dust and ashes, the Lord shall be thy part:
His only his for ever, thou shalt be, and thou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