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comments | archives | links | create | song
(reminder: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 probably.)

唐宋儒學的發展


導修課討論, 有人做報告, 有人得做回應. 於是只好硬著頭皮寫篇東西來交功課.

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同學的描述與分析。

從唐到宋的儒學發展,是建立一個新儒學正統的過程。這一點相信沒有異議。這裡有兩重意義:一,儒學系統內誰是正統,二,與其他思想體系,如佛道,競爭誰是正統。

由此影響這個過程的因素,最少有兩方面值得注意:
1.儒學本身的軌跡
2.佛道體系的影響

何謂正統?所謂「正統」的觀念,核心就是「承傳」的關係,一些人相信某人在某事或學問上有一套獨特的「心得」,把這些「心得」傳承給後輩,如此代代相傳,就形成了「正統」的觀念。

文字是塑造正統的重要工具,從經學到理學的變化,印刷術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自漢儒至唐儒的正統的傳承,是透過保存「經」。在印刷術普及以前,書籍是貴重難得之物,因此獲得和保存到古人的著作,是保存「心得」的第一步。得到「經」,並且看得明白,就等於傳承了「心得」,得到正統的位置,而因此注疏也就是學問最重要一步。(過了這一步以後,我們就看見儒學就從經學發展到義理、心性之範疇,即是同學所描述的變化、佛道的影響、政治的影響。)

唐初,注疏流派紛紜,結果是政府意圖使用其控制考試的力量,建立五經標準注疏,參予建立「正統」。不過,科舉的方向卻是重進士、輕明經,結果是這種欽定經學似乎不能建立起有力的地位。反而反動地出現了自由解經之風。關於唐儒到宋儒之間的發展,同學已有描述,不贅。特別是第二第三位同學的描述與分析,從建立「正統」的角度看(即文首的兩個問題),馬上就看出一條線索。

這裡有幾點值得思想:

一、無論唐宋,儒學關注國家統治的體制與格局,這一點沒有分別。

二、追求正統不是讀書人才有的觀念。佛教在唐代努力建立其思想體系的正統,宋代理學家對學術正統的追求,其實是倣效宗教正統觀念而來的。

三、社會需要一套理論去維持。唐宋的變化,社會地位從講究身份到講究功名,統治專業由講究閥閱(世家大族)到講究讀聖賢書(新士大夫),其中儒學的理論都有其重要作用,而且相隨而變化。


這是半年前的功課. 功課的意思, 就是信口雌黃. 如果今天我要再去說這個問題, 我會說:

1, 中唐以前上層社會是貴族門閥社會, 下層是個有如泰國之類的宗教社會.
2, 唐宋儒學發展的意義是, 它在製造一套以士大夫為核心的新社會理論.
3, 這套社會理論由國家力量推動, 在明中葉取得主導地位. 所謂中國是個儒家社會, 那是明代才真正發生的事.
4, 明朝政府為甚麼需要這套社會理論? 因為明朝是靠"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立國的. 那就是說, 它需要找一套 "中國" 理論出來 "恢復" 中國的制度.
5, 經過蒙古人九十年統治, 所有經歷過宋代制度的人全都死了, 有誰曉得 "中國" 制度是怎樣的. 於是只好從書本上去找. 或者說從書本上找些說法當做根據去創作.
6, 從唐至宋發展出來的儒學, 正好是現成東西.
7, 其實甚麼唐儒宋儒, 我一點也不懂.

0 Comments:

coComment


::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留言請留名, 謝!)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