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comments | archives | links | create | song
(reminder: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 probably.)

重甸甸的七月


七月, 如此沉重, 如此沉痛.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
痛, 不僅因為日本政府至今還不肯徹底面對歷史, 更因為嚴正指責他的原來也是做賊喊賊的一丘之貉.

1976年1977年唐山大地震. (思存, 瑣言)
痛, 不僅因為24萬人罹難, 更因為至今還欲掩蓋其封鎖地震預報的真相. 發一個預報有多難? 真的很難, 你看香港天文台發颱風預報要承受多大壓力, 已經可想而知.

2006年以色列軍濫炸黎巴嫩. (真實筆記)
痛, 不僅因為一個飽歷劫難剛剛重建起來小國復遭夷平, 以巴相安的幻想化為烏有, 更因為以色列政府與為其撐腰的美國政府假反恐之名來進行恐怖襲擊, 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到一個地步, 使我在這泊裡發發牢騷也覺得自己不是天真就是虛偽.

馮前署長



【明報專訊】在處理2003年SARS疫情時被立法會批評「表現未能令人滿意」的前衛生署長陳馮富珍,昨日獲中國推薦於11月競逐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一職。陳太解釋,中國一直支援發展中國家,並認為應在世界公共衛生事務上多做一些事和多作貢獻,因此推薦她競選,她會到34個國家進行競選工作。(明報 2006.07.26)


唔好勒掛? 偉大祖國咪玩啦, 最多我聽話D, 日日食雞又點話.
當天馮前署長離開香港政府到世衛工作, 我暗自替他慶幸, 替香港慶幸.
今天他要是當上世衛總幹事, 我不禁哀世衛的不幸, 哀世界的不幸.
除非世衛總幹事是純粹三公位, 位高而無需決定實事, 那又作別論.

又, 當然, 不排除士別三日, 刮目相看. 正所謂寧欺白鬚公, 莫欺鼻濞蟲, oh, sorry, 少年窮.

口舌之爭


匯賢智庫理事會主席葉劉淑儀表示,有質素的民主,不單只要求達致普選,亦需要建立一個良好公民社會。(星島 2006年07月24日)


不錯, 所以更要加緊步伐, 從落實普選開始. 以後的事還多, 民主的路還長.

歌林多前書13章


kieslowski 三劇
法國共和三大理想「自由、平等、博愛」
信望愛三德



(歌林多前書13章, 據現代中文譯本NRSV 修改)

哪怕我通曉人間各種言語,會講天使的說話,要是沒有愛,我不過像吵鬧的鑼、喧天的鈸一樣。 2 哪怕我當得起做上帝代言人,能夠洞悉一切知識、一切奧祕,甚至有堅定的信心足以移山,要是沒有愛,就算不了甚麼。 3 哪怕我把所有的財產都捐出來,甚至犧牲自己因而膾炙人口,要是沒有愛,我所做的仍然毫無益處。

4 愛是耐性,是厚道;愛不是妒忌,不是炫耀,不是目空一切, 5 不是意指氣使。有愛就不剛愎,不暴燥,不斤斤於別人曾如何得罪自己; 6 不耽湎於假像,而樂於面對真相。 7 愛能包涵一切,對一切有信心,對一切有盼望,一切也承受得住。

8 愛,永不止息;先知代言的職務不過暫時,說靈語的恩賜總有一天終止,知識也將成過去。 9 因為我們的知識有限,代言的範圍也有限。 10 待那圓滿的一到,有限的就會終結。 11 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情感像孩子,想法也像孩子。現在我已長大成人,把孩子氣的事都丟棄了。 12 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是間接從鏡子裡反映出來的影像,模糊不清,將來就會面對面看得清清楚楚。我現在對上帝的認識不透徹,將來就會透徹,正像上帝透徹認識我一樣。 13 然而,信、望和愛這三樣才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愛。

Labels:

別矣, 大雄! 別矣, 江戶川柯南!


配音員盧素娟病逝 大雄聲音永別
(明報) 07月 25日 星期二

【明報專訊】「大雄」離我們而去了﹗資深配音員盧素娟上周六因腸癌逝世,她在無線電視20多年的配音生涯中曾為不同動畫片的男女主角配音,最出名是演繹動畫《叮噹》男主角大雄。她離世的消息昨日傳出後,在以青少年為主的高登討論區引起震動,有逾200人留言表示懷念,有人留言﹕「感覺就好像童年好友離去一樣。」


我有印象他曾參與聲演的作品 :
* 江戶川柯南 (名偵探柯南)
* 大雄 (叮噹)
* 瑪芝 (全職獵人)
* 冰女 (地獄老師)
* 川島芳子 (溥傑與王妃)
* 宜妃 (康熙微服私訪記)
* 許浚母親(醫道)
* 香貫花 (機動警察)
* 火野麗 (美少女戰士)

詳見wikipedia: 盧素娟

唐搪

  • 溯洄從之




  • 飲者留言:

    BTW好鍾意你用呢個搪字,音形俱在,形聲假借轉注都齊晒,好正!


    嘩, 飲者讚我喎, 咁, 梗係要搬出來貼堂啦!

    神話的挪借


    神話的挪借:希伯來聖經與近東創世神話

    摘要:神話是文化的一種深刻的表現。生活在相近地區的不同民族,他們的神話中往往有很相似的人物和情節。我們可以設想,那是這些民族的文化彼此交流的結果。我們認識到各文化中神話的相似性,固然有助認識文化的流播與融合,但是筆者認為瞭解到神話中那些走樣的部分,才是瞭解傳述那些神話的文化的關鍵。本文試以希伯來聖經與近東創世神話為例,說明此觀點。




    引言

    神話就是故事,但這些故事跟一般故事不同,古人皆以其為重要而且有深刻意義。無論所說的是世界的開端,人類的來源,社會各種事物的起始等等,都是某個文化 對人賴以安身立命的關鍵問題 的深刻表達。

    神話有兩種流傳方式,一是以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方式流傳,一是以文學經典的方式流傳。相應地,神話的挪借也有兩重意思:(一)民族之間把對方的神話借過來,變成自己傳統的一部分。經典的形式就是甲民族與乙民族有某些情節相近的神話或傳說,或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或出於文化上的認同/同化,而把兩套神話裡面的角色/神明視為相同,從而漸漸把有關角色在對方文化中的故事全部接收過來。羅馬對希臘諸神的故事差不多全盤接收就是一個佼佼者的例子。(二) 除了別的文化中的神話借過來化成自己的傳統外,第二重意思是指大詩人大文豪把自己文化傳統中的神話拿來借題發揮,加以改造渲染,變成表達其文化中某些重要信念的經典文學作品,比如荷馬的史詩就是其中例子。(推得極端點說,是後人表達自己思想的工具,佛洛依德對神話的挪用即屬此類。)

    希伯來聖經中創世記司祭典,第二以賽亞,約伯記,與部分詩篇,皆成書於希伯來人被擄至巴比倫之後。聖經這些書卷有明顯美索不達米亞神話的痕跡,似乎顯示部分美索不達米亞神話的內容,被希伯來人吸引後已融入他們自身文化傳說與神話之中。然而這種跨文化的神話挪借,並不是完全被動的,中間有選擇性和再創作,以表現該民族自身信仰的特點。

    挪借的痕跡

    巴比倫神話Enuma Elish裡世界/宇宙起初是一團水,或充滿水。水分陰陽,一者為鹹水 (大海),一者為淡水 (大河),世界(包括神明)因為水分開而出現。

    When on high heaven was not yet named,
    nor was the hard ground below called by name ---
    there was nothing but primordial Apsu, the begetter,
    and Mother Tiamat, she who gave birth to everything.
    The waters of Tiamat and Apsu were mingled together as a single body.
    No one had woven a reed hut. There was no marsh land.
    It was a time before the gods had come into being,

    or were called by name, or their destinies determined ---
    this was then the gods took form within them.


    諸神在水中孕育出現,一代又一代的神明彼此鬥爭取代,直至第六代Marduk出現,殺死Tiamat(水),紛亂的諸神戰爭才平定。

    Tiamat and Marduk, the wisest god, locked together.
    They tangled in the hand-to-hand, clasped in battle.
    Marduk spread out his net to catch her.
    The storm that followed behind him, he splashed in her face.
    When Tiamat opened wide her mouth to swallow him,
    he drove down the storm so she could not close her slips.



    希伯來聖經中不少地方有這個近東神話的痕跡,以下舉一些例子。以賽亞書51章(NRSV):

    9 Awake, awake, put on strength,
    O arm of the Lord!
    Awake, as in days of old,
    the generations of long ago!
    Was it not you who cut Rahab in pieces,
    who pierced the dragon?


    約伯記26章(NRSV):

    10 He has described a circle on the face of the waters,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light and darkness.
    11 The pillars of heaven tremble,
    and are astounded at his rebuke.
    12 By his power he stilled the Sea;
    by his understanding he struck down Rahab.
    13 By his wind the heavens were made fair;
    his hand pierced the fleeing serpent.


    世界原是一團水,渾沌無形。水的力量以水怪(Rahab)表現出來。上帝與某種與海或水有關巨大力量鬥爭,壓服這股力量 (described a circle on the face of the waters) 以後,有秩序有生機的世界才開始出現。在創世記一章的創世故事中,這種神話的素材,進一步淡化。上帝與水和水怪沒有多少鬥爭,而是強調水對上帝命令的聽從。水分開,空出天空,露出陸地。

    素材的轉化

    創世記的創世故事, 是怎樣挪用這些神話素材, 來表達自己的信念? 讓我們先看看創世記是部怎樣的書.

    創世記以其文學結構來劃分,不計第一章,可以分為十個段落,這十個段落每個都以This is the toledot of XX 為開始,從天地的toledot(亞當夏娃的故事)開始,一直說到雅各的toledot (約瑟的故事)----所謂某某的toledot,是指自某某以降的故事,情節或簡或繁,可以前因後果都有詳細的交代,也可以只是某甲生某乙,某乙生某丙的譜系錄。創世記是講希伯來民族的起源故事先祖故事,而在這十個段落以外,另加的一個以詩歌體寫成的序言,那就是創世記第一章。

    第一章的結構極其講究。它以故事的形式表達了希伯來人對三個人生問題的信念:世界到底是荒涼渾沌還是有秩序有意義?是黑暗還是光明?是邪道還是正道?

    創世記1章1-2節 (Robert Alter's translation (略改)):

    When God began to create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earth then was welter and waste
    and darkness over the deep
    and God's breath fluttering the waters.


    這段文字裡隱若有巴比倫神話的痕跡:世界出現之初充滿了水;水跟神明相擷抗。但在這裡水作為對抗者的角色已淡化得相當隱約也相當被動。以後六日的創造過程,也是依據這三個問題而安排的:

    (1,4)
    第一天:命令光明出現,分開光明和黑暗。
    第四天:命令日月星宿出現,以統治光明和黑暗。

    (2,5)
    第二天:命令空間在水之中出現,從而把水從中分成上下。
    第五天:命令飛鳥在空中出現,水族和海獸在天空下的水中出現,各從其類。

    (3,6)
    第三天:命令天空下的水縮於一處,以露出陸地。
    第六天:命令百獸在陸地上出現,各從其類。然後按自己形象造男造女,以統治所有生物。

    * 在每一天的結束,都申明出現的事物皆是美好的


    注意,一是水完全受神明支配,二是海獸(巴比倫神話中水力量的化身)也受神明安排。故事強烈地表達世界是有秩序,有光明,有公義(邪惡冥頑的水被制服,神道是公義的象徵),而且一切在獨大的上帝所完全掌握之中。

    巴比倫神話Enuma Elish和其他美索不達米亞的創世神話中,世界是諸神之間鬥爭的結果(或副產品),諸神的出現和宇宙的出現是同時並生,互為因果的。可以說神明是宇宙的組成部分。希伯來的創世故事,神明並不是宇宙的一部分,他是外於世界,先於世界而存在的。世界是他是有意造的,而且遂意。雖然也有巴比倫神話的一些情節,但是上述諸神鬥爭的情節卻被改寫,淡化或隱沒,以求表現希伯來上帝獨大的一神觀念。

    結語

    神話是文化的一種深刻的表現。生活在相近地區的不同民族,他們的神話往往有很相似的人物和情節。我們可以設想,那是這些民族的文化彼此交流的結果。認識到各文化中神話的相似性,固然幫助我們認識到文化的流播與融合,但是我認為瞭解到神話同中的「異」,那些走樣,變形的部分,才是瞭解傳述該等神話的文化的關鍵。

    贈Alex

  • 溯洄從之

  • 一天一天的你在期待上學
    一轉眼再去進入校園
    一張一張的快樂勞累笑臉
    衝鋒似的溫書將再遇見

    Missy at large

  • 溯洄從之

  • (頭搖新聞)

    人皆苦炎熱, 我愛夏日長, 薰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


    據報今期《普通中大校友》, 「校友近況」有啟事一則:

    「MissLee(9x新亞新聞,0x文化研究)。

    李校友離開學校後便在歐洲優哉游哉三星期,專注尋找浪漫充電再發育,亦是請吃飯被請吃飯的高手。李校友剛告別近年積極參與的教育事務......並正籌備創作學棚雜憶和歐遊白書遊人絮語,不日推出。

    李校友最近在自己的博客裡感悟三年時光不過是生命中的一天,羨慕年輕學生現都男的像佬,女的已婷婷玉立;決定重新踏入社會,三十歲前再成就一番大業,錦繡前程。」

    *另參:《普通中大校友》2005年11月號


    告別校園時(詞略改)

    一天一天的我在期待放學
    一轉眼再去告別校園
    一張一張的快樂同學笑臉
    粉筆似的消失不再遇見

    終不知懂不懂得老師所講
    祇知道 此刻想多聽一遍
    終不知需不需要再管積分
    須知道 更多的考試未見

    這校園 這班房 這走廊 這禮堂
    告別時 是我心的家鄉
    到未來 那一方 人飄泊 路茫茫
    仍然在這裡找到一點點光

    (曲:小栗昌彥, 詞:潘源良, 唱:李克勤 )


    前程錦繡(詞:盧國沾 唱:羅文)

    斜陽裡 氣魄更壯斜陽落下 
    心中不必驚慌
    知道(聽朝)天邊一光新的希望

    互助互勵又互勉 那怕去到遠遠那方
    前程盡願望 自命百練鋼
    淚下抹乾 敢抵抗高山 攀過望遠方

    小小苦楚等於激勵 等於苦海翻細浪
    藉著毅力 恃我志氣 總要步步前望


    二流分析員 夏日長 評論:

    「Mislead in summa - Miss fancy lee is noch Miss fancy lee. Und she loves noch Sommer. Und die 可愛老師 is now back to be called 都會新女性......呀下.」

    撒賴


    唐英年回應彭定康指他任內不考慮開徵銷售稅,認為正是因為沒有銷售稅,彭定康拍拍屁股走後,香港人就捱足7年。(明報 2006.07.22)

    海涅《世道》

  • 溯洄從之

  • 海涅《世道》(何其芳譯)

    富有的人 他很快
    會變得更富有
    誰只有少許 這少許
    也將被人奪走
    如果你甚麼也沒有
    唉, 就讓你被埋葬----
    窮人啊, 生存的權利
    僅僅有錢人才保有



    我常想, 香港稅基之所以窄, 不是因為貧富懸殊嚴重嗎? 稅都從少數人口袋裡出, 因為錢都落進少數人口袋裡去. 一味只講擴濶稅基如何要緊, 卻不提擴濶"財富基", 真蠱惑.

    延伸:
    * 港燦, GST notes

    答伯爺 關於以磬代鐘的留言

  • 溯洄從之

  • 伯爺, 本來你早已道明是交功課的作品, 我原不應過分認真. 只是你既有意討論, 好, 我們再來談一談.

    你在留言中說:

    小弟想作些許澄清,拙文中 "對此有認識的人"是指對佛道法器的意義有認識之人士,例如道長、經生或玄門中人等等。

    先生有 "(不相信)「對此有認識的人」會輕易認為地位高如三清能夠用這種普通的法器招來" 的看法,小弟有必要指出,玄門中三清天尊雖然地位至高,但只要道士或信徒以心誠感格,亦能在科儀之中邀得三位至尊下臨壇場。玄門特重人神感應,於此可見一斑。心誠實為罄音之本,罄音為心誠之相,二者為一也。

    拙文關於罄的代換,著眼點在於原來的「手搖鈴」的標記並無召喚意味,「罄」在其原來的宗教文化之中,卻有召喚的意味。「召喚特神」在道教科儀中常見,其中「命令」的意味相當重,,天主教聖事聖儀中多用「呼求」,例如「呼求聖神」,暗含較多的由下而上的從屬關係。

    先生有一點我很有同感,關於罄的顧忌在現實層面上實有過慮之疑,因為在現實之中,對佛道法器的意義有認識之人士,例如道長、經生或玄門中人等等,是不會去望彌撒的。



    讓我弄清楚你的意思:

    (1)你是否同意如果真有誤解, 用的無論是鐘是磬, 也改善不了多少?

    (2)以心誠感格,能在科儀之中邀得三位至尊下臨壇場。如此心誠邀得三清, 是近於下對上的「呼求」, 還是近於上對下的「命令」?



    --

    "對此有認識的人"是指對佛道法器的意義有認識之人士, 我並沒有誤會. 開門見山地講, 我猜 *即使* 他們去望彌撒, 也不會由於以磬代鐘而做成要緊的誤解. 這是我們意見第(3)點不同的地方.

    讓我們就當他們參加感恩祭吧.

    這些有認識的佛道人士都是科儀的專業人士, 對儀式的象徵意義/屬靈作用大概相當敏銳. 在儀式的高峰聽見只此一兩處的鐘聲或磬音, 我猜他們很可能意識到有些重要的事正要發生, 或者, 鐘聲或磬音正是某種號召.

    單獨看個別動作可能發生 "召喚上主" 誤解, 如果放在整個感恩祭的脈絡看, 那事情可能不同. 感恩祭是個朝會, 一開始進堂式, 輔祭提爐秉燭引路, 舉十架, 捧福音, 神職列隊相隨. 那行列無疑表明上主親臨, 這大概是有目共睹的了.

    既然意識到上主已君臨, 又怎以為有再召喚他到場之理?

    不是召喚上主, 那又會召喚誰, 召喚來做甚麼? 聖聖聖: 上主在座, 萬方來朝, "召喚陽靈陰宰普臨法會" 的聯想相應不相應? 舉揚聖體聖血: 餅酒祝聖那一刻, 以聲音象徵神聖事件發生, 天上地下會眾同下跪朝拜, 這種聯想自然不自然.

    我的意見是, 那根本是錯有錯著. 這些聯想正正是摸到個中意義.

    退一步說, 就當是 "額外效果". 問題是這樣的 "額外效果" 是不是做成很不要得的誤解?

    正如我所說感恩祭的共融本來就包括天上會眾, 所以即使原來的「手搖鈴」並無(帶威儀的)召喚意味, 誤會了也無傷大雅.

    當然這些關於磬音之論都是猜想, 人人可能印象有別. 然而最少商榷的餘地很大. 把以磬代鐘, 與線香壽包等過火做法如此相提並論, 那就太 .......了點吧.

    --

    為甚麼單看人家眼中有草屑, 獨不見自見眼中有樑木.


    咁, 講真, 對禮儀本地化, 我呢D咁既所謂見解, 真係好低層次同好無謂. 有幾分----實情係好多分---為講而講既O者.

    不過, 是了, 伯爺, 可別忘了回答上邊的問題(1),(2)啊.

    all religions are mediated

  • 溯洄從之

  • 飲者, 瑞典回眸之二:納納雜雜繼續思想


    Stewart Hoover說,所有宗教都是媒體中介的 (all religions are mediated) 【叮!中!】。現代的媒體只不過是我們用來構想世界的新方法 (a new way to imagine the world),本身沒有值得宗教抗拒恐懼的地方。但是媒體帶來對權威的衝擊,宗教對媒體的排拒其實是一份道德恐懼,屬於對『現代』與『後現代』的焦躁的一部份。

    飲者自說自話:

    * 基督教從來都是個以媒體建立的宗教,這其實應該是神學上的普通常識 (theological commonsense),並非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新發現。宗教 (包括基督教) 從開始便是藉媒體來建構,依賴媒體而存在的。宗教典籍 (聖經) 本身是媒體,成典之前的口傳 / 口存歷史 (oral traditions) 也是媒體,成典之後的繼續流傳更依賴媒體,後來聖經能夠大量流通也完全因為一次空前的媒體革命 (古騰堡活版印刷)。簡單地講:沒有媒體,就沒有宗教。

    * 可是很奇怪,不同時代的基督教會往往把媒體 (和文化) 看成跟宗教對立的外在個體,而不知道自己根本是透過它們孕育出來的,這是最終極的媒體盲 (media illiteracy) 和文化盲 (cultural illiteracy)。

    * 宗教 (包括基督教) 除了必定是mediated之外,所有宗教信念的表述也必然是受文化侷限的 (all representations of religion are inevitably culture-bound),因此任何宗教教導都必須而且必然是針對處境的,我們也只能這樣理解那些教導 (all religious teachings are thus necessarily contextual, and should duly be understood as such)。聖經亦然。


    我的留言

    sf said...

    飲者既然說你所講的大眾都可以懂, 那我就試試去懂一懂.

    1/ 飲者的角度果然相當新教, 以基督教為例講all religions are mediated, 一講就講到聖經(典籍)上去.

    說到典籍, 可不可以倒轉來說, 印刷技術帶來媒體革命, 世界才一下子變成了印刷品的天下. 典籍才成了信眾關心的中心問題?

    咁, 其實mediated是指在甚麼人之中mediated? 神學家還是信眾?

    2/ 宗教流傳總是依賴媒體, 它的表現方式總受著當時媒體的塑造. 這一點也能明白. 只是要說得上明白, 就得講得出歷史上具體時代的媒體怎樣具體地塑造出宗教在當時的表現方式. 否則就不算了解all religions are mediated那句話的implication,那就不算明白了, 我想.

    3/ 讓我換個場境, 拿到之前的中世紀世界裡去想一想. 中世紀是基督教滲透到整個歐洲社會的年代, 要把故事講通, 那年代自然不能忽略.

    那時候文盲滿地, 書藉不流通, 宗教生活最重要的活動並不是典籍上活動, 而是照應人生各種經歷的各式聖事禮儀, 禮敬聖人, 大規模的朝聖, 甚至隱修.

    這樣一來, 那時候的基督教以怎樣的方式mediated? 關鍵的media是甚麼? 是看戲和做戲嗎?

    4/ 咁, 其實即係我都唔算好明.不如飲者講多兩句啦.

    5/ 上面所謂看戲和做戲的戲, 是指聖事禮儀等那一大堆活動.

    6/ 沒有媒體, 就沒有宗教. 教會也許未必不知道自己根本是透過媒體孕育出來, 不過它更關心該媒體in control還是out of control而已. 也許正因為知道, 所以更要把媒體---out of control的---看成跟宗教對立的外在個體.

    幾句關於禮儀本地化


    Earl of "desperate decent"談到感恩聖事中的有形標記與禮儀本地化

    香港有些堂區會以中國式的「一炷(三支)清香」取代傳統的手提香爐獻香。......有可能令一些信眾誤以為獻香是為了迎接天主的下臨,因而未能了解其實天主時時都與我們同在一起。

    ......教會規定只能在「聖聖聖」及「舉揚聖體聖血」時嗚響,以邀請信眾在祝聖禮中朝拜。在堅道總堂,祭台鐘被一巨大的大罄所取代。......可能令到對之有認識的人士,誤以為敲罄是召喚天主下臨的魔術性法器。可見,有形標記的本地化有其好處也有其壞處。

    ......考慮上述(歡筵)的共通性,以及教會史上「麵餅之形」可以轉變的空間,將麵餅本地化為壽包其實並無不妥。......當群眾看到司祭高舉一個壽包時,會否因格格不入而生起荒誕之感,反而令群眾不能投入禮儀之中呢?


    以線香代替提爐, 更直接更重大的問題是, 那太容易令人聯想到民間宗教滿天神佛, 因而產生伯爵所講的荒誕之感. 至於舉揚壽包則形同搞笑. 這些都是格格不入, 破壞大於建設之舉.

    不過磬音之論, 則尚有商榷餘地. 清磬之聲想必聽過. 我猜一般人想起的暮鼓晨鐘, 禮敬受教之號召回盪於心神.

    磬音清遠, 那種宏濶廣容的空間感, 聽上去的確有大眾肅然, 天地感應的效果. 別忘記根據感恩經, 共融參予者除了在場信友, 也包括天使聖人已亡信友所謂天上會眾. "召喚陽靈陰宰普臨法會以共證齋功" (變通地理解), 那不正是共融應有的規模?

    回頭再說, 我並不相信 "對此有認識的人", 會輕易認為地位高如三清能夠用這種普通的法器招來. 從招集鬼神到恭請皇皇上主臨格. 這個差距相當大. 所謂以磬代鐘會誤解為有召喚天主的魔術性法器, 這個顧忌是否過慮了? 如果真有那種誤解, 用的無論是鐘是磬, 也改善不了多少.

    大凡真理, 多是老生常談. 這句話應境而發, 一針見血, 那就是獨到. 否則不管甚麼事也謂凡事有好壞, 各打五十大板, 那就變成失諸無稜兩可的浮泛. 我猜那判斷的準繩正是學問所在. 不知伯爵以為如何?

    頭錘頂心口, 惡搞施單 flash game

  • 溯洄從之

  • 海闊天空姐姐報道:

    Break.com: 7/10/2006 - Wow this didnt take too long, someone has crated a hilarious flash game where you get to be Zidane and head butt as many Italian players as you can before they get passed you.

    Zidane Head Butt Game

    三十年的香腸, etc.


    承 再不烈的ZZ 勸告, 寫些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

    1/ 放了三十多年的香腸是甚麼樣子? 今天在電視裡見識到.

    在火車中看到有線新聞, 報道講了段香腸聯誼的故事. 話說美國有兩姊妹, 一住西岸一住東岸. 年輕的時候, 有次妹妹到姊姊家小住(或相反), 回家後發現姊姊開了他一個小玩笑. 原來姊姊把一條生的香腸塞進了妹妹的行李內, 充當給妹妹的紀念品. 妹妹不甘示弱, 一於奉陪到底, 把香腸寄回給東岸的姊姊. 於是兩姊妹把香腸寄來寄去, 香腸也隨著他倆為口奔馳而搬家, 三十年間幾乎遊遍美國東西岸. 直到今年/去年妹妹90多歲, 患上癌症過身. 這條香腸的旅程才告終, 在姊姊家中安頓下來. 不知道是否姊姊在妹妹喪禮中道了出來, 故事終為世人所知.

    你知道我想起誰嗎? 那種喪寄遊戲, 除了好玩小百寶ZZ外, 還有誰? 我提議V小姐 不如存下ZZ寄給自己的好東西, 待ZZ他日結婚, 當賀禮送回給他. 說不定會成就另一段為人樂道的民間傳奇呢.



    2/ 光怪陸離的講法, 香港人司空見慣. 不過要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兩次, 還要是同一段公布裡發生, 倒也奇聞. 李明逵替我們示範了一次.

    又是有線新聞. To err is man, to forgive divine. 任何人都會犯錯, 除了政府, 特別是警察當局. 因為警方要動用適當的武力, 局勢自然總會升級至法定程序要求的相應級數----如果"everything under control" 的話. 所以, 李明逵說警方在WTO當天的動用的武力是最低武力, 當天的 "處理" 沒有出錯.

    在警察當局的公告裡, 警察當局不但不會犯錯, 而且everything一定under control. 所以李明逵居然會說警方防線失守是 "計劃之內", 早有預謀成竹在胸的請君入甕之計. 可憐那些不知情的前線警員, 咁, 啞晒.



    3/ DoDo姐跟撲克牌裡的joker有甚麼分別? 我的意見是, joker真是撲克牌裡的百搭, DODO則是無線監製 *想像中* 的主持百搭.

    DoDo主持的十五十六, 今晚第一次看了. 節奏太慢了, 完全沒有了森美小美那種活力. 雖然他倆在出事後勉強打起精神, 已經失色許多, 也比DODO主持的十五十六明快爽朗得多. DODO跟好姨玩身家十倍/一無所有, 可真經典, 不溫不火, 無神無氣到呢.....

    我不是歧視(老)前輩呀. 薑是老的辣, 記得胡楓玩十五十六那集, 擠眉弄眼, 裝傻扮矇, 多鬼馬. 幾乎稱得上是最好看的一集. 要是無線有點膽量有點創意, 找修哥胡楓跟夏雨兩個老頑童加中頑童來主持幾集十五十六, 恐怕別有看頭, 不可小覷.

    報道無線可能找曾志偉, 陳百祥來接任主持. 不要曾志偉, 陳百祥啦, 搞cheap晒, 觀眾不是只有低級趣味才懂笑的.

    光頭zidane的背影

  • 溯洄從之

  • 有云, 一幀好照片勝過千言萬語. 聞見思錄刋出了意法各報世界盃決賽翌日的頭版. 雖然不懂意大利文,法文等歐洲語文, 可是要知道該報是不是意大利報紙, 或者跟意大利有多密切, 似乎看看相片的大小, 對捧盃的突寫程度, 版面氣氛的熱鬧程度就多少心中有數.

    其中, 費加羅報那幀相片----光頭zidane的背影, 最蘊味深長. 意味他要面壁思過? 責他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對他就此"黯然"告別球壇的惋惜? 壯志未酬的遺憾? 若有所失的落寞? 總之耐人尋味.



    要談下去, 還可以講講照片在報紙中作用, 文字與圖像的關係, 新聞的中立性, 新聞與國家/民族認同的關係. 不過, 這些我都不懂.

    延伸:
    * 東南西北, 港報頭版
    * jan's tech blog, 飽覽全球頭條新聞

    請具名留言 (置頂)


    近日, 多人/有人多次匿名留言. 同情地了解, 大概該等仁兄不熟悉具名留言的程序, 我不厭其煩, 說明一次.

    具名留言的方法如下:

    1. 好歹替自己取個綽號.
    2. 留言時, 請選 Other 一項, 在NAME一欄填上寶號.
    3. your web page一欄可以留空.
    4. 按 "Publish your comment" 就完成了具名留言的程序.

    請不要以 Anonymous 身份來留言. 理由見前述.

    多謝合作.

    Z, E, B (囈語)

  • 溯洄從之

  • 把E的泊從頭讀了一遍. 彷彿山中方一日, 世上已千年, 半天的光景E的三年半就這樣過去了.

    看見久違了的Z的名字, 我常常覺得E和Z是同一類人. 女朋友問我他倆怎樣相像? 我說, 都是烈女子. 他追問, 甚麼是烈女子? 我不曉得回答, 烈女子就是烈女子. 也許在我心目中, 凡抽煙的女子都烈.

    Z其實也不能說是久違, 因為我是一網打盡的忠實CD-ROM讀者. 只是Z已經很少來這裡打打招呼了.

    那天在發布會上, 有一位冷冷的揚眉女子, 坐在我背後靠門口的高登子上好一會. 一頭染金了的長髮, 身穿牛仔褲黑色上衣. 直覺他就是E. 心想找叔叔替我跟E介紹一下, 可是他那天總忙著招呼人家, 只好作罷.

    其實也用不著叔叔來介紹, 走上去問一句就是, 反正我想他早就留意到有個人時常若有所思, 不自覺地回頭看看他.

    事情有時就是這樣, 一遲疑, 日子就平淡無奇地過去了.

    最想聽北島說話. 他的臉, 一看就知道是飽歷風霜, 從艱苦裡熬過來的. 可惜他沒說幾句, 就緘口了. 也許正如B說, 閱歷苦難多了, 很多話沒出口就吞回肚子裡去.

    B原說不能來. 結果, 不僅來了, 而且就坐在我身旁. 有緣千里能相會, 無緣對面不相識. 就像電影裡頭的橋段一般, 擦身而過.

    * 延伸: 當天的照片.

    給Eli


    阿城


    《樹王》《棋王》《孩子王》作者
    擇自查建英《八十年代: 訪談錄》(香港:牛津, 2006)

    (p.9)
    阿城:好比說到長安街去歡迎一個什麼亞非拉總統,班上我們出身不好的就不能去了。......要去之前,老師會念三十幾個學生的名字,之後說:"沒有念到名字的同學回家吧!" 我有一回跟老師說:"您就念我們幾個人,就說這幾個念到名字的 回家就完了,為什麼要念那麼多名字?" 老師回答得非常好:"念到的,是有尊嚴的。"......任何朝代,權力的表達,都是這麼表達的。

    --

    (p.11)
    阿城:1949年後,整個知識結構改變了。你想,連字都變了,變成簡體字。文字的變化,事關重大。一代之後,閱讀古籍成了特殊或者專門的技能,實際上被剝奪了閱讀傳統的權利。

    --

    (p.17)
    查建英:你是說《閒話閑說》嗎?我記得《閒話閑說》裏邊你講過一 個看法,就是即便在所謂"五四"時代,當時的文學主流也是鴛鴦蝴蝶派。

    阿城:對,應該說是世俗文學,有發行量的統計。市民的東西,在消費上永遠會是主流。現在也是這樣,時尚類的雜誌,就是鴛鴦蝴蝶派啊,銷售很好。

    --

    (P.42)
    阿城:我是認為,起碼從彩陶的時候,紋樣要在致幻的狀態下才知道是什麼,青銅時代同樣如此。

    (p.43)
    阿城:對。是整個氏族在巫的暗示引導下的集體幻覺,集體催眠,大家一塊兒上去見爺爺奶奶,非常快樂,狂歡。後來逐漸改變成只有巫師一個人上去,他在天地間來回傳達。巫先有催眠的能力,後來這種能力轉變為權力,遠古的酋長同時也是巫,通天地的人。巫又是當時最高的知識系統,所以知識與權力一直是混在一起的,直到現在。這個東西在雲南村寨裡可以看的很清楚。

    查建英:他們一直就是這樣吸麻,現在還吸?

    阿城:不吸為什麼那麼簡單的節奏他們跳通霄????,傻逼啊? 在他們的幻聽和幻視裏面,聲音是美妙的,世界是飛旋的,五彩斑斕的。所以原始人用什麼標準去檢驗造型和音樂呢?就是它們能不能在幻覺當中運動起來,燦爛起來。彩陶,一直到青銅器, 都是這樣。青銅器新鑄好的時候,是明亮的香檳色,沒有銅銹或者包漿什麼的,是要“子子孫孫永寶用”的,是當寶物來用的,沒有李澤厚先生說的“獰厲的美”的,反而是狂歡之美。獰厲美是階級鬥爭的意識形態,可是,青銅器,也就是彝器,藏之高堂,奴隸們沒有資格看到啊,看不到,怎麼會獰厲著嚇唬到他們呢?所以,所謂雲紋,水紋,穀紋,蝌蚪紋,都不是具象的抽象,而是旋轉紋,導致幻象。另一個是振動紋,由幻聽起作用。這兩個紋,是幻象藝術的造型原理,直到今天,中國的傳統工藝紋樣,還是這兩個原理。

    八十年代從頭越海報 (小廣告)

  • 溯洄從之

  • 應 "Eli from 商務印書館" 的忠告/警告亡羊補牢中. 另一方面, 也暴露了我小器得足以接曾爵士的棒去做特首.


    海報初稿: (已撤)





    PS: 那天在會場看到掛在嘉賓席背後的大海報, 小器的船山馬上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 無怪乎倔倔的Eli那麼緊張了. 呵呵.


    八十年代訪談錄發布會. 右起小思, 黃子平, 甘陽, 北島, 許子東.


    對話


    日不落


    凝視與沉思


    凝重



    垂垂老矣.

    八十年代 (小廣告)


    八十年代中國──重頭越

    嘉賓: 北島、甘陽、小思、葉輝、馬家輝、黃子平、許子東
    日期: 2006年7月8日 (星期六)
    時間: 下午2:30-4:30
    地點: 尖沙咀星光行商務印書館


    七七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 中國社會出現了空前的文化熱潮. 查建英訪問了阿城,北島,甘陽,崔健,李陀,劉索拉,田壯壯,陳丹青,陳平原等十二位八十年代出道的藝術文化人, 寫成500多頁的訪談錄《八十年代》. 這部訪談錄找來當年的文化界弄潮兒現身說法, 回顧這個近乎狂迷的思想大活躍年代.

    伴隨著整個風雲激蕩的八十年代的是, 對於五四新文化的思考, 追隨, 反省和超越. 關鍵是, 一面追隨, 一面反省. (陳平原)


    八十年代的可憐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惨, 還說甚麼文藝復興! 那是癱瘓病人下床給扶著走走, 以為蹦跳啊! (陳丹青)


    正如章怡和《往事並不如煙》的大陸版一樣,《八十年代》訪談錄的大陸版同樣遭多處刪剪. 有時你不得不慶幸, 中文出版世界還留下香港這一線小地方.



    延伸:
    * 節錄: 阿城

    Trent 1475 目錄 (備忘)


    Trent 1475: Stories of Blood Ritual
    特倫多 1475:殺童祭血案

    Ch. 1 The Prince-Bishop 方伯-主教 1
    Ch. 2 The Jewish Community 猶太社群 14
    Ch. 3 The Inquest 審訊 26
    Ch. 4 The Torture Chamber 刑求室 34
    Ch. 5 "Blessed Simon Martyr" 「致命真福小西滿」 51
    Ch. 6 Theater of Death 死神的舞台 61
    Ch. 7 The Apostolic Commissioner 宗座特使 69
    Ch. 8 An Ethnography of Blood 染血的人種誌 81
    Ch. 9 The Convert 投誠者 95
    Ch. 10 The Women 女人 105
    Ch. 11 Judgment in Rome 教廷的裁決 117
    Epilogue 後記 132

    舊小說 (囈語)


    余光中,《自豪與自幸──我的國文啟蒙》:

    讀中國的舊小說,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認識舊社會的民俗風土、市井江湖,為儒道釋俗化的三教文化作一注腳;另一則是在文言與白話之間搭一橋梁,俾在兩岸自由來往。......舊小說融貫文白,不但語言生動,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詞匯豐富;用白話寫的,有口語的流暢,無西化之夾生,可謂舊社會白語文的「原湯正味」,而用文話寫的,如《三國演義》、《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之類,亦屬淺近文言,便於白話過渡。加以故事引人入勝,這些小說最能使青年讀者潛化於無形,耽讀之余,不知不覺就把中文摸熟弄通,雖不足從事甚麼聲韻訓詁,至少可以做到文從字順,達意通情。


    用白話寫的, 余光中沒有舉例. 我猜紅樓夢, 水滸傳, 老殘遊記之類應該算是吧.

    三國演義的故事從起首到劉備入益州前, 是最有趣的部分, 到後來諸葛亮死了, 趣味就大減了. 故事的節奏自此變得很傖促, 人物的刻劃也沒之前著力, 像在快快把劇情交代了就了事. 舊小說長篇的似乎都有這個問題, 水滸寫到一百八十名好漢齊集梁山泊, 忠義堂大聚義以後就不好看. 紅樓最好看的部分是大家全搬進大觀園以前. 不知道跟後人托名續寫有沒有關係.

    讀三國演義, 是中二時候的事. 上半部(諸葛亮死前)讀了不知多少遍, 當時幾乎到了滾瓜爛熟的地步. 作文功課, 滿紙都是三國演義裡的詞語句子, 老師看了, 還特地把我捉出來, 委婉地笑我囫圇吞棗呢.

    說真的, 我的中文語感, 也正如余光中所說, 是從讀舊小說讀得來的. 這一點我可以現身說法, 充當個例子. 至於要讀到文從字順達意通情,那就得另找他例了.

    兩岸猿聲啼不絕, 輕舟已過萬重山

  • 溯洄從之

  • y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