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洄從之
伯爺, 本來你早已道明是交功課的作品, 我原不應過分認真. 只是你既有意討論, 好, 我們再來談一談.
你在
留言中說:
小弟想作些許澄清,拙文中 "對此有認識的人"是指對佛道法器的意義有認識之人士,例如道長、經生或玄門中人等等。
先生有 "(不相信)「對此有認識的人」會輕易認為地位高如三清能夠用這種普通的法器招來" 的看法,小弟有必要指出,玄門中三清天尊雖然地位至高,但只要道士或信徒以心誠感格,亦能在科儀之中邀得三位至尊下臨壇場。玄門特重人神感應,於此可見一斑。心誠實為罄音之本,罄音為心誠之相,二者為一也。
拙文關於罄的代換,著眼點在於原來的「手搖鈴」的標記並無召喚意味,「罄」在其原來的宗教文化之中,卻有召喚的意味。「召喚特神」在道教科儀中常見,其中「命令」的意味相當重,,天主教聖事聖儀中多用「呼求」,例如「呼求聖神」,暗含較多的由下而上的從屬關係。
先生有一點我很有同感,關於罄的顧忌在現實層面上實有過慮之疑,因為在現實之中,對佛道法器的意義有認識之人士,例如道長、經生或玄門中人等等,是不會去望彌撒的。
讓我弄清楚你的意思:
(1)你是否同意如果真有誤解, 用的無論是鐘是磬, 也改善不了多少?
(2)以心誠感格,能在科儀之中邀得三位至尊下臨壇場。如此心誠邀得三清, 是近於下對上的「呼求」, 還是近於上對下的「命令」?
--
"對此有認識的人"是指對佛道法器的意義有認識之人士, 我並沒有誤會. 開門見山地講, 我猜 *即使* 他們去望彌撒, 也不會由於以磬代鐘而做成要緊的誤解. 這是我們意見第(3)點不同的地方.
讓我們就當他們參加感恩祭吧.
這些有認識的佛道人士都是科儀的專業人士, 對儀式的象徵意義/屬靈作用大概相當敏銳. 在儀式的高峰聽見只此一兩處的鐘聲或磬音, 我猜他們很可能意識到有些重要的事正要發生, 或者, 鐘聲或磬音正是某種號召.
單獨看個別動作可能發生 "召喚上主" 誤解, 如果放在整個感恩祭的脈絡看, 那事情可能不同. 感恩祭是個朝會, 一開始進堂式, 輔祭提爐秉燭引路, 舉十架, 捧福音, 神職列隊相隨. 那行列無疑表明上主親臨, 這大概是有目共睹的了.
既然意識到上主已君臨, 又怎以為有再召喚他到場之理?
不是召喚上主, 那又會召喚誰, 召喚來做甚麼? 聖聖聖: 上主在座, 萬方來朝, "召喚陽靈陰宰普臨法會" 的聯想相應不相應? 舉揚聖體聖血: 餅酒祝聖那一刻, 以聲音象徵神聖事件發生, 天上地下會眾同下跪朝拜, 這種聯想自然不自然.
我的意見是, 那根本是錯有錯著. 這些聯想正正是摸到個中意義.
退一步說, 就當是 "額外效果". 問題是這樣的 "額外效果" 是不是做成很不要得的誤解?
正如我所說感恩祭的共融本來就包括天上會眾, 所以即使原來的「手搖鈴」並無(帶威儀的)召喚意味, 誤會了也無傷大雅.
當然這些關於磬音之論都是猜想, 人人可能印象有別. 然而最少商榷的餘地很大. 把以磬代鐘, 與線香壽包等過火做法如此相提並論, 那就太 .......了點吧.
--
為甚麼單看人家眼中有草屑, 獨不見自見眼中有樑木.
咁, 講真, 對禮儀本地化, 我呢D咁既所謂見解, 真係好低層次同好無謂. 有幾分----實情係好多分---為講而講既O者.
不過, 是了, 伯爺, 可別忘了回答上邊的問題(1),(2)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