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洄從之
飲者
留言:
『...它並不改變日記的私密本質...』
『我思疑, 私密沒有本質.』
I believe you either misread her, or intentionally misrepresented her.
She was talking about the PRIVATE NATURE of diaries, not the nature of privacy.
2/27/2008 2:25 AM
也可能我是 intentionally misread her.
不過話說回來, 私密是不是日記的本質? 我思疑不全是, 至少如果說是的話, 其所謂私密, 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那種私密.
在中國的傳統裡, 清代已經有許多日記流傳, 比如著名的越縵堂日記, 鷗堂日記, 畏齋日記. 許多日記, 作者寫的時候, 已經是打算/意識到有天會讓它在「朋友」之間流傳, 甚至會在日後出版.
歐洲的情況我不大知道. 不過我記得王爾德《不可兒戲》裡頭有段對話, 華認真問關多琳可不可以看她的日記, 關多琳就說不可以, 因為那日記所記的事情太私人, 所以是準備出版的. 這段似是而非的道理是諷刺, 換句話來正是變相反映了現實. 時人寫日記的時候未必打算讓人看, 但至少意識到日記是會流傳----司空見慣的事. 不流傳不是因為日記有甚麼本質, 而是因為作者不是名人, 沒有人有興趣.
日記看起來應該是私密的, 但所謂私密卻是這樣一種私密. 日記私密的意思, 或者所謂日記私密的本質, 並不是想像中那麼清楚.
順口講句, 有政府出現的場合, privacy 的意思比較清楚. 政府不應插手管的範圍/事情就是private. 事情一不是private, 就意味著政府可以插手來管了. 可別誤會, 我不是說private範圍的界線很清楚, 而是說private的意思很清楚: 不想政府插手的事情----凡不想政府插手的, 要講道理, 就把它說成private就是.
延伸
* 鄒振環,
日記文獻的分類與史料價值